海会寺
景区概况
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景区内先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寺内著名的景观有"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
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
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会寺景区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对外开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刹。景区分为寺庙区、双塔区和古典园林区,有九曲龙泉、滴水观音、大雄殿、药师殿、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
海会双塔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
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在海会寺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这里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明清两代,阳城出进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古代沁河两岸文人鼎盛,从这里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员先后在全国各地任职,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他们的莅临又吸引了周围的文人。因此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
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