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晋城新闻

阳阿古镇卖针人的文化传承梦

作者: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15-07-29 00:16:14

◇尚东霞

李连伍表演《卖针歌》。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八府共九州,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绣个喜鹊叫喳喳,绣个蝈蝈蹦三蹦。”

拆下一块块门板,挂出李记钢针店的招牌,他是坐贾;走街串户,挑起货郎担子,张口即唱《卖针歌》,68岁的李连伍便是行商。

好买卖得配上好吆喝。李连伍的父辈、爷爷辈不仅会唱,还会现编,大姑娘小媳妇过来买针,一问一答,皆可唱白结合,诙谐有趣,脍炙人口。从前赖以谋生的叫卖广告,现今大多是表演性质。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阳手工制针业渐渐式微,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用李连伍的话来说,“现在的人横不能拿针,竖不能捻线,更不用说缝衣了。”唯有那一声叫卖,韵味深厚,绵长动听。他现在是大阳镇唯一会唱《卖针歌》的人,祖辈都在镇上卖针,到他已是第7代。

“古阳阿县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

喝水,润嗓,练歌,这是李连伍老人每天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情。今天他穿着件儿光鲜的宝石蓝外衣,往常他穿手工海棠蓝衣服,他爷爷卖针时穿过的,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唱到高兴时,李连伍还要表演一下甩针的手艺,只见他握五根钢针,手腕发力一甩,针尖就插在了木板上。

李连伍是最熟悉大阳镇街巷的人。他家祖上从明代开始就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卖钢针。

大阳古名“阳阿”,在制针业鼎盛时期,大阳钢针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且还销到中亚等地。人们制钢针、卖钢针,资一艺以终生者比比皆是,大阳也因此被誉为“九州针都”。古大阳有300多个制针作坊,每家每户都能做针,大人小孩都磨针。李连伍说,夜晚的麻油灯下,全家老小锤敲钻磨,赶着制针。大阳明月夜,万户磨针声。可以想见,李白那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怕是用在古阳阿镇制针冶、锻、磨等72道工序更为精准。

李连伍还给我们唱了一首民谣:东西两大阳,沿河十八村;上下两书院,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当,老街五里长。与李连伍在大阳镇古街徜徉,还能找到木市、人市、花市、米市、席市、枣市、菜市这些古名称,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大约相当于木材(家具)市场、人力(人才)市场、花卉市场、粮食市场、家居生活用品市场、干果(水果)市场、蔬菜市场。无需解释,单从“划行归市”的先进商业理念,连同民谣,足以佐证当年阳阿的繁华和鼎盛,无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觅歌、救歌、传歌——这就是目前李连伍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我这样做,其实不为卖针,只是让后人都了解大阳这段辉煌的历史,牢记这门古老的手艺,将大阳的钢针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他已经开始着手搜集古阳阿民谣,特别是各种《卖针歌》的民间小调。把能记得的都写了下来,部分已录制了演唱视频。说到韵味,各人自有其声口,百人百调,今人是再也唱不出那种货郎音了。至于买卖过程中讨价还价的随口即来的唱白,需要见多识广,需要思维敏捷,更需要民谣俚曲的滋养和自我的悟性灵性。

“打记事起会唱的第一首《卖针歌》是什么内容,还能记得吗?”

“当然是我家的古阳阿镇老针店喽。”李连伍爽朗地大笑起来,“可能我父亲当年就是用它做摇篮曲哄我入睡吧,更远一些,也可能是胎教音乐。总之,《卖针歌》于我来说,好比生下来就有,就像是块胎记。”现在年青人,再有愿意学《卖针歌》的,再像,充其量也只是‘刺青’。因为没了原来那个环境。

“古阳阿县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

李连伍绣口一张,500多年的古阳阿制针卖针史,字字珠玑就散落开来。

责任编辑:张华敏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