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晋城新闻

晋城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14 22:43:24

当我们坐定静思,脑海里浮现出“晋城人”这个字眼的时候。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谁会第一个进入我们的视线呢?在人类迁徙的过程中,谁在晋城这块土地上停下了脚步,又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晋城的山水之间了呢?在浩如烟海的芸芸众生之中,谁又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具有“晋城人”个性的代表人物呢?

 

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展现,一个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他们温热的脸庞……

 

 

晋城人并不张扬,在大多数时候甚至低调得令人诧异。在2400年前,那位末代的晋国国君偕同家眷来到这块土地的时候,心情定然异常黯淡。他环顾这座小城,四周山峦环绕,曾经想要复国的豪气在刹那间荡然无存。于是,他发出了一声长叹,那叹息重重地跌在地上,溅起了无数尘土,复又落下。

 

 

我们无从想象,那位晋国的末代国君是否听说过鲁国的孔子在踏上晋城的土地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位叫做项拓的童子。孔子微笑着下车,要项拓让开道路,由他的车过去。童子正蹲在地上用泥巴垒城,看到面带笑容的孔子,那童子连身都未起,道:“只有车绕城走,哪有城让车的道理?”这一刻,忽然万物俱寂,孔子就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许久,方才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转身上车,绝尘而去。

 

六百多年之后(公元169年),孔子的第十九代孙在洛阳做官,想到先祖孔子曾经在晋城发出的一声重重的叹息,于是,耗费巨资在孔子回车之处修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孔庙。后人们说,天下的孔庙只有两座半,一座在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一座在晋城。而另外的半座,在北京。总之,孔子用一声叹息将自己留在了晋城人的故事里。而那个令孔子回车的项拓,用智慧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即便是圣人在我面前,我亦宠辱不惊。这或许是晋城人固有的品质中,传承了千年的重要基因。

 

 

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定然与“晋”字有着不解之缘。这位纵横天下的皇帝当然知道“晋”与“唐”之间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登基之后不久,就给山西东南的这座小城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晋城”。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那位末代的晋国国君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发出的一声长叹。

 

这一年,这位开国皇帝李渊的第十一个儿子李元嘉只有两岁。李元嘉当然不会知道,许多年之后,当他已经是一个老朽的时候,终究来到了晋城。这时候,他的哥哥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死了很多年了。甚至,李世民的接班人唐高宗李治也死了有几个年头了,于是,已经是老朽的李元嘉成了李氏家族威望最高的人物。他原本可以在晋城这个小地方安然度过自己的晚年,但他又实在不忍心看到自己父亲打下的江山落到那个叫武则天的女人的手里。

 

武则天当然知道李元嘉的心思,便封了他一个太尉的衔。要说,太尉其实是当时天下最大的官职之一。但李元嘉要做的是夺回李氏天下的大事,他又怎么会在乎这样一个虚名呢?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威望,可以发动李氏诸王合力反武,将那个女人赶下皇帝的宝座。可惜的是,李元嘉联络诸王反武的消息终究被他的侄儿泄露了,即将进入古稀之年的李元嘉招来了杀身之祸。

 

李元嘉死了,但他的一支后裔却在晋城定居下来。时光一直过了五百年,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由晋城赴北京参加殿试,取了经义进士的第一名。这个青年人,就是韩王李元嘉的后人,叫做李俊民。这时的李家在晋城已经住了几百年,早已传承了晋城人的重要基因。朝廷给了他沁水县令的官做,又让他到高平去做官,没做几天,还升了他的官职。可李俊民很快就厌恶了这样的生活,向朝廷辞去官职,回到晋城做起了教书先生。要知道,经义进士第一名,其实就是民间所谓的“状元”。有“状元”这样的光环罩着,自然吸引了很多人拜在他的门下求学。

 

没过几年,天下战乱。李俊民干脆连书也不教了,跑到山里过起了隐居生活。而且,隐居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若不是段直做了晋城的地方官,请他出山,或许他就会在山里一直隐居下去。段直也是晋城人,他在晋城做地方官的时候,大修孔子庙,置千亩良田,书籍万卷,并亲自跑到山里邀请隐居数十年的李俊民出山来做老师,传授学问。这一回,李俊民的教书先生做得悠然自得,也让他放弃了隐居的念头。

 

当李俊民到了七十八岁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引起了忽必烈的注意。这位元朝的开国皇帝初次见到李俊民,就被他的学问所折服,全然不顾李俊民已过古稀之年的高龄,要给他一个官职。李俊民在忽必烈面前哈哈大笑,说:我都这样老了,还能做什么呢?忽必烈眯着眼睛,正欲说话,李俊民却转身而去了。雄才大略的忽必烈并不甘心,没过几天,又派人把李俊民接来,还留李俊民在自己家里住了两个多月。终于,李俊民住烦了,他对忽必烈说:在你这里,我住着不习惯……

 

 

忽必烈没有多说话,恭恭敬敬地把李俊民送了回去。李俊民走了之后,忽必烈长叹一声,对身边的人说:我求贤三十年,唯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到了第二年,忽必烈派人去找李俊民,要他推荐人才。李俊民随手写了几个名字,让来人带了回去。不久,忽必烈又派人来告知李俊民:先生推荐的几个人,我已经用了。

 

李俊民一生活了八十五岁,去世之后,忽必烈赐谥“庄靖先生”。

 

 

有才华的人不可能都做李俊民式的隐居者。而开国皇帝也未必都像忽必烈对待李俊民那样彬彬有礼。同是晋城人的茹太素似乎就没有李俊民那样的运气了。但茹太素似乎较李俊民更能体现出晋城人的风骨与个性。

 

茹太素遇到的那位开国皇帝,叫做朱元璋。在朱元璋正式登基的第三年,晋城人茹太素参加了朝廷组织的考试,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监察御史”。仅仅过了三年,茹太素的官就做到了刑部侍郎。可是,在朱元璋手下做官并不是什么好差事。朱元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诛杀功臣的开国皇帝。身边的大臣言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砍头。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提什么意见,皇帝再也听不到大臣们的真知灼见。

 

如果说项拓挡住孔子的去路,依靠的是智慧和勇气。那么,这位茹太素并不缺乏智慧和勇气。他终于凭借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做了一件名垂青史的事情。我们还是把目光投向六百年前的那一幕吧……

 

这一天,刑部的茹太素给皇帝朱元璋呈上了一道奏折。这是一道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折,朱元璋命中书郎王敏诵读,忽然听到其中写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朱元璋闻言勃然大怒,马上派人把茹太素叫到朝堂之上,大骂一通仍不解气,又招呼了一顿棍棒。第二天,朱元璋消了火气,又叫人给自己念茹太素的这道奏折,认真地听完之后,长叹一声,说:做皇帝不容易,做个臣子也不容易啊!我让臣子们敢于直言,就是让你们说话的时候直接切中要害……茹太素这篇奏折,本来五百字就能说明问题。

 

朱元璋并不糊涂,他从这一万七千字中总结了四条可以采纳的建议,传达给各个部门去办理,并且亲笔在这道奏折上写了一段话,公之于天下,要臣子们以后再也不要写这样啰嗦的奏折。并且让中书制定了奏折的格式,让臣子们像填空一样把要说的话按照一定的格式写明即可,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

 

 

茹太素并不是一个傻瓜。在那样一个没有臣子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的非常时期,茹太素用了这样一种巧妙的办法,虽然挨了一顿棍棒,却让皇帝采纳了自己的四条建议,应该说也是不得以而为之。这样,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做臣子的苦衷和茹太素的高明之处。洪武十九年,茹太素升任户部尚书。

 

据《明史》记载,一日,朱元璋请茹太素在宫里吃饭。朱元璋给茹太素斟了一杯酒,递给他,说了一句杀气腾腾的话。朱元璋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这话的意思是说,虽然你我今天在这里一起喝酒,但如果有一天你犯了罪,我的刀绝不会轻饶你!茹太素闻听此言,接着朱元璋的韵,朗声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茹太素这是告诉朱元璋,虽然我经常会惹你生气,但我也是为了报效国家!朱元璋听了茹太素的这番话,神情复杂,略显悲伤。茹太素知道,皇帝这是又要大开杀戒了。

 

果然,不过多久,茹太素被贬。再到后来,竟然每天和十几个同僚戴着脚镣去办公……最终被迫害致死。

 

 

​不管是项拓还是李俊民,或者是茹太素。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在面对所谓的圣人甚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时候,他们都保持了做人的尊严。项拓并没有给孔子让路,李俊民也没有因为忽必烈的相邀就出山做官,而茹太素在面对朱元璋的威言相逼的时候,还能够沉着应对。所表现出的,是人类最美好也是最高贵的品质。

 

这种品质,可以看做孤傲。和晋城人打交道,初时你可能发现他们并不热情甚至有些冷漠。但你很快就会发现,晋城人绝不会“欺生”,决不会因为你是外地人,就故意刁难你,欺负你。再熟识一些,你会发现晋城人都极为讲信用,跟晋城人合伙做生意,你不用担心会上当受骗。

 

晋城人很低调,除了官员在做工作报告时喜欢胡说八道,平时很少有人喜欢吹牛。实在是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资格在这样一个地方炫耀,晋城的无烟煤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曾经有很多小煤矿,也有很多人靠煤炭生意发财。也许你在大街上撞见的一个不起眼的老大爷,就是家产千万的煤老板。在这样的地方,谁敢说自己是有钱人,难免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有钱人同样低调,偶然涌起一丝虚荣的时候,忽然想到那位远在台湾的晋城同乡郭台铭,心就莫名的静了下来。谁都明白,自己的财富和郭台铭比起来差得太远,自己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这样一想,情绪甚至有些低落,一声轻轻的叹息就飘在空气中,缓缓地荡了开来。

 

晋城人有经商的传统,早在明代就被人称为“富豪甲天下”。晋城人和相邻的长治人结伴而行,闯荡商海,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水之间,被称做“泽潞商帮”。在繁华的洛阳城内,有一座山西和陕西商人合建的“山陕会馆”,也有一座长治人和晋城人出资修建的“潞泽会馆”。修建“山陕会馆”的时候,来自山西和陕西的652户商家捐了银子一万三千多两。而在修建“潞泽会馆”的时候,在洛阳城内做生意的225户晋城人和长治人,捐银则达到了三万六千多两。

 

当晋中的商人们凭借金融业崛起的时候,纵横天下的“泽潞商帮”却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洛阳城内的这座“潞泽会馆”,让我们遥想当年晋城商人的富足。后人根据当时的史料推算,晋城和长治两地的商人在这座九朝古都经营的产业,至少占到了洛阳城内的半壁江山。

 

 

所谓家乡,不过是先人在跋涉之中偶然驻足的地方而已。

 

原本住在晋城的唐家为了生意,举家迁到了遥远的江苏。江南的秀丽山水养育了一代才子唐伯虎。而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宣宁王却从大同迁到了晋城,在这里世代生活,繁衍。生活在晋城农村的陈卜从晋城辗转到了河南温县,留下了名扬天下的“太极拳”。同样生活在晋城农村的郭爱物由于战争流落台湾,他的儿子郭台铭却成为了台湾首富。还有,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后裔在这里悄然落户,曾经在晋城做过县令的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的后人也辗转又来到了晋城。或许,就在我们身边,就有那位踏上这片土地,发出那一声重重叹息的末代晋国国君的后裔。

 

他们来了。他们又走了。他们走了,他们又来了。在时光的交错,岁月的轮回中,我们很难去追究,去定义谁才是真正的晋城人,谁又算得上是真正的晋城人。这样的追究,实在毫无意义。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千百年来的人文风情成为他们成长最好的营养,他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便将身心都完全融化在微拂的暖风中。

 

即便是千古帝王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也绝不会显现出任何的卑躬屈膝。只因这山、这水,这土地,这里的万物生灵,已经将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注入他们的骨子里。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晋城人!

 

何江涛(微信hi0356)

2009年7月15日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