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晋城新闻

六福客栈,有待开发的“世界文化品牌”

作者:太行日报 鲍志华 发布时间:2014-10-08 19:22:33

电影《六福客栈》海报

“六福客栈”,这个隐藏在阳城县凤城镇东关村旧胡同里的一座普通院落,连很多当地人都不熟悉,但在万里之外的欧美世界却几乎家喻户晓。因为6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段震惊世界的感人故事。

六福客栈到底有什么神秘之处?如今又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在阳城县凤城镇东关村下乡住村期间,实地采访了解了六福客栈的“前世今生”。

见证一段超越国界的“大爱传奇”

从晋阳高速驱车进入阳城县城,远远就能看到在路边一栋四层楼的顶上竖着一块醒目“六福客栈”广告牌。六福客栈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就设在该楼的三层,“六福客栈”则在离此不远的一条小胡同内。

“六福客栈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它只是上世纪30年代阳城旧县城外的一处简易的“车马店”。六福客栈的名字源自1958年美国人拍摄的一部同名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当年英国人艾伟德在这里传教布道时,从日军的炮火下成功救助100多名中国孤儿的感人故事。”刚见面,东关村支书王保律便饶有兴趣地向我们讲起了六福客栈的来历。

1931年,28岁的英国姑娘格拉蒂斯·艾伟德来到中国阳城传教,住在旧县城东边的一座小院内。在这里生活的9年间,她热心传道送教,不仅学会了阳城方言,还被当时的县府委以“禁缠足督导专员”,动员当地妇女摈弃缠足陋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阳城遭到日军轰炸,街头出现许多流浪孤儿,格拉蒂斯·艾伟德一方面积极参与救护伤病员,一方面尽力收养救助战争孤儿。最多时,她收容了100多名孤儿。为了解决孩子们的生活所需,她便在与教堂仅一路之隔的地方开设了一个车马店,主要接待过往的小商贩,赚取微薄的收入。后来战事趋紧,为了保护收养的孤儿免遭日军伤害,艾伟德只身带领上百名孤儿(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4岁),跋山涉水——南出太行、翻越王屋山、渡黄河、坐火车,历时40多天行程480多公里,最终平安将他们护送到了后方的陕西扶风……

1941年,返回英国的艾伟德出版了自传《我的心在中国》,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后来英国著名作家艾伦·伯斯奇根据她的生平,创作了传记体小说《小妇人》。1958年,当时的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根据《小妇人》拍摄了电影《六福客栈》,在欧美引起巨大轰动,被评价为“最能促进国际间的了解”的影片。

小妇人艾伟德在六福客栈演绎的一段超越时空、国界、民族的大爱传奇和她身上散发的耀眼的国际人道主义光芒,使其成为众多欧美人心目中的英雄。电影《六福客栈》是英国教会每年圣诞节必看的影片之一。为了向艾伟德致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埃德蒙顿政府将社区内的一绿地命名为“艾伟德绿地”,并在当地捐建了一所以格拉蒂斯·艾伟德名字命名的中学,艾伟德成为当地人心目中至善至美的“圣人”。

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六福客栈”,也成为众多欧美人向往的朝圣之地。

文化内涵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巨大

曲折传奇的救助经历和所蕴含的高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使六福客栈无论从国际影响力来说,还是从文化内涵来讲,都让其成为一项有竞争力的文化资源,非常适合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名片”。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战后的五六十年中,“六福客栈”几经风雨,渐渐破败了,仅存的房屋也大多被另作他用。艾伟德和她的故事,逐渐被岁月尘封,少有人知了。

然而艾伟德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从未下降,追随者众多。2006年,阳城县城里突然来了数十名英国人,四处打听“六福客栈”在哪里。他们的行为惊动了外事部门和当地政府,最终经过多方询问打听,大家才逐渐明了,这些人口中的“六福客栈”其实就是60多年前由艾伟德开设在阳城县城外的“车马店”。这才再次把艾伟德和六福客栈拉回了世人的面前。

此后,每年都有西方国家的游客专程前来参观“六福客栈”,寻访艾伟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并且不断有人提出想更好地投资开发六福客栈。据王保律介绍,曾经有位英国人前来考察后,主动提议,愿意投资数亿元,对“六福客栈”进行保护开发,由此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六福客栈”在西方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分量。与此同时,欧美文化领域对于重建六福客栈也非常关注。2012年,《欧洲时报》英国版编辑部专门发来采访函,提出想对修复六福客栈有关情况进行报道。当地的埃德蒙顿艾伟德学校也明确表示愿意同阳城双向联动,为重建六福客栈提供尽可能的支持。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六福客栈所承载的奉献、人道、互助、勇敢、博爱的精神是超越国界、种族的,是一种普世价值,更是中英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小小的六福客栈连接了晋城与整个世界,未来绝对可以成为晋城走向世界、扩大开放的“介绍信”,其价值不可估量。

原址损毁严重,修复重建任务艰巨

如今的六福客栈是什么样子?带着几分好奇和敬仰之情,记者跟随东关村的工作人员走进了那个神秘的小院。

从阳城县城老东关的大桥下,往西走约两三百米,就能看到一段残留的古城墙,城墙正对着一条只有两三米宽的小巷——行后巷,沿小巷往里走约四五十米,便能看到一个典型明清建筑的四合院,大门上写着格拉蒂斯·艾伟德故居。小院的特别之处在于院内的西房是一座尖顶的教堂,据说这就是当年艾伟德传道的地方,当地人都叫它“耶稣堂”,从外面看保存尚好。北房是三间砖瓦房,两边还分别有一间耳房,并且是两层的,西边的耳房二楼就是当年艾伟德居住生活的房间,屋内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楼梯和用于支撑的木柱由于年久失修,已有些东倒西歪,木制的门窗也斑斑驳驳,急需维修保护。而东房内还住着一户人家,尚未搬离。

据村里人介绍,这个院子虽小,但由于是艾伟德工作生活多年的地方,很多西方人特别感兴趣。他们来了后每个人都会爬到小楼上隔着窗户向里看看,摸摸这些木柱、栏杆,感受艾伟德的气息。

令人遗憾的是,故事的真正主角“六福客栈”却早已面目全非了。旧时的“六福客栈”(车马店)就在艾伟德旧居大门正对的一座大院内,两座院落相隔只有三四米远。当年艾伟德就经常在两个院落间往来。如今的六福客栈里已看不到旧时的平房,只有一段残留的青砖砌起的院墙,艾伟德曾经走过的门也被用砖堵死了,原先的大院内前些年盖起了两栋六层居民楼。说实话,这里已找不到多少关于“六福客栈”的痕迹了。

“六福客栈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价值都很大,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开发不到位,的确有些可惜。但我们正在全力恢复其原貌,争取将其打造成一张国际文化名片。”王保律说。

打造国际“名片”,还需多方鼎力支持

正是看到了六福客栈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旅游价值,市县有关部门也逐渐加大对其恢复、开发力度。

2012年,阳城县成立了六福客栈文化研究会和六福客栈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六福客栈商标,着手对六福客栈进行修复、重建。与此同时,对一些史料的整理、挖掘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市外事办工作人员林云费尽周折,编著了《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栈》一书,详细记录了艾伟德的生平以及在阳城生活期间的感人事迹,抢救性地采访了当年艾伟德救助过的孤儿,为深入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阳城县委县政府也把“六福客栈”列为全县的旅游发展规划,计划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东关村委每年都会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500万元左右,投入到六福客栈的保护开发中,还先后五次组织人员行程近千里,反复考证艾伟德当年护送孤儿的路线。另外东关村还将六福客栈的修复开发与附近的明清一条街改造相结合,目前拆建重修工程已经启动,有望于2016年初完成六福客栈的全部修复工作。目前由央视记录频道拍摄的五集专题片《重返六福客栈》已经完成,有望近期播出。

对于开发六福客栈,王保律还有很多的想法,他们计划与英国的艾伟德学校联系,在当地建立一所高水平的中英文学校,促进中英文化间的交流;还想利用六福客栈的影响力,打开晋城面向欧美地区的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利用艾伟德在中英人民之间搭起的沟通桥梁,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促进两国之间增进友谊、加强交流……

“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大部分还仅仅是些基础性的工作。六福客栈的恢复、开发,是一项持续的、艰巨的任务,目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要想成为一个国际文化品牌,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王保律说,而且很多事情仅仅依靠村里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特别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能从文化、资金、外交等多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争取让“六福客栈”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