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多学科扫描沁河流域
30多位专家、11天田野考察,山西大学“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全方位解读沁河文化
作为我省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最为集中的沁河流域,7月底8月初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会聚了历史、文学、政治、环境、教育、体育、美术等学科的30多位专家教授,他们经过11天的田野考察,对该流域的风土民情、古堡建筑、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进行了全方位扫描。这是我省高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多学科、大规模、多领域的集体田野调查,也是我省高校推进产学研结合,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集众人之智创新科研
作为我省第二大水系的沁河,穿梭太行绵延纵流,孕育了一片沃土。沁河流域不仅是煤铁之乡、冶炼之都,也是我省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的明清古堡群、寺庙古建就像刚刚发轫之剑、微微启光之珠,等待着有心之人去探索、发现。
去年底,山西大学成立了“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行龙教授出任学科召集人。为整合学术资源,这个中心会聚了历史、文学、考古、民俗、政治、环境、教育、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优秀专家教授,阵容豪华,配置高端。为切实推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山西大学还与晋城市人民政府开展了战略合作,并把学术服务的第一站选在了沁河流域。
对于沁河流域的学术考察,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是多学科集体考察,汇众人之智、成一代之言。为此,他们成立了“学术工作坊”这个科研组织。工作坊以 “共同分享基本资料”“小组提案课题设计”和“全体意见表达交流”作为具体工作步骤,积极调动多学科力量参与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山西大学“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在考察出发之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行龙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做了《鸣锣开张:走向沁河流域》《沁水古村落漫谈》《获泽河畔:阳城古村落历史文化刍论》等讲座;山西大学校图书馆拿出关于沁河流域研究的 “馆藏宝贝”,专门开辟工作坊图书区;考察队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翻阅大量相关研究著述,预先报送约20余项科研选题。
山大这头,鸣锣开张;晋城那边,遥相呼应。晋城市、县、乡各级相关部门也积极筹备,科学商定考察路线,并遴选推荐6位地方文化精英受聘为山西大学客座教授。考察方案敲定后,终于在2014年的盛夏,山西大学一个会聚多学科专家教授的学术团队,走进了 “沁河流域”(晋城沁水—阳城段),来到这条生态之河、文化之河。
为地方发展出谋献策
7月29日至8月8日,学术工作坊的考察队员分别考察了商汤祈雨的析城山、“奇峰托阁天下稀”的小尖山、“皇冠上的明珠”历山、“童话世界”蟒河,听当地村民讲述传说故事、查看地质地貌、了解风土人情。大家在感叹自然风光的雄壮美丽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意见。环境资源学院的上官铁梁教授认为,“这些动物、植物、地形地貌都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以蟒河峡谷来说,动物种类共计26目70科285种,植物资源种子植物882种,隶属102科391属,钙化型峡谷风光更是有资格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他建议地方政府注重对“活”的东西的引入,比如绿色的东西,让古迹更加有生命力,在保护古迹的同时保护古树。
“煤炭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晋城经济发展的特色,很多旅游文化产业都是由煤炭企业投资建设,产品开发好并不能代替服务质量好,”旅游学院的刘改芳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城旅游服务中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如导游系统、标识系统等。”晋城的古堡府邸,数量众多,名声远扬。在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品位方面,应该有新的思路。刘改芳教授认为:“人与府邸不可分割的伦理关系是旅游文化的根基,以前很少注重这方面的问题;但以后,不应在开发古堡固件的过程中将原有村民迁出,因为现在游客品位越来越高,原生态式的体验游已经成为高层次旅游的必要条件,要注重旅游整体环境的建设,既能看到物,又能看到人。”
从事政治学研究的董江爱教授则对沁河流域古村落“能人”治村效应显著、农民参与明显不足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忧思。她建议,建设“古村落文化博物馆”,设立“古村落治理与发展综合试验特区”,成立“古村落发展基金”,建设“整体村落文化圈”,整合古村落资源,实现和谐、健康发展。历史地理学教授李嘎发现,在带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交通枢纽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依沁河两岸的渡口、浮桥而建的郑庄、郭壁等村,在历史上都曾是有名的大村、富庶之村。
从古堡古寨汲取营养
沁河流域堪称 “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这里拥有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2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43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4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真正是一幅记录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画卷。
考察队员行走在古堡古寨、寺庙古建之中,就像走进了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历史文化学院的郝平教授,对古人的饮食习俗、生活用具好奇不已,他认真记录了“八八大宴”、阳城烧干、晋城和子饭的制作工艺。水利史专家胡英泽教授对窦庄堡的“夫人城”故事思绪连连,不住感叹这些古堡的选址、设计、建造、装饰所具有的技术含量,碑刻、牌匾、楹联所描绘的文化世界,堡寨水井、街道、防御、排水所蕴含的古人智慧。
人类学研究学者郭永平老师,对沁河流域丰厚的人文积淀和信仰崇拜深有感触,想要撰写一部沁河古村《搜神记》。方言专家史秀菊教授,每到一处考察点,都和村民进行交谈,研究当地的方言和发音,她在高平话中发现竟有阿尔泰语系的东西,这可能对这一区域的人口流动研究有帮助。美术学专家张明远教授,细致研究了明清古堡群和寺庙古建中保存下来的壁画、木雕、砖雕、石刻。体育学院的李金龙教授则在古堡群中发现了古代武术高手的宅院,宅院的壁画中有体现卫生、养生等方面的东西。
10多天的集体考察,令工作坊的队员们收获多多。他们搜集到碑刻、家谱、县志、村志、专门志、地方人士著述等地方文史资料30余种共计200余册,为深刻解读沁河流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学科融合,田野中切磋,这种科学研究的创新方式也使得山大学者们耳目一新,体验到了书斋解剖、案头研究所难以获得的鲜活材料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