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上党梆子《长平绣娘》首演 打造精品剧目 冲刺“梅花奖”
作者:山西高平网 邢建一 发布时间:2014-10-20 18:23:03

高平市上党梆子《长平绣娘》在市影剧院举行首演
2014年9月2日晚8时,晋城市影剧院座无虚席,广大戏迷早早来到剧院等待我市上党梆子剧团新编古装戏《长平绣娘》的首演。
《长平绣娘》由国家一级编剧张喜明创作,国家一级导演李慧琴执导,国家一级作曲赵雪峰、吴宝明先后编曲,国家二级演员、我市著名梆子戏表演者杜建萍担纲主演,饰演“绣娘”这一角色。该剧是我市上党梆子剧团为冲刺“梅花奖”而精心打造的剧目。该剧以平实纯朴的手法讲述了刺绣之乡高平一贫家绣女经历了拾婴、护婴、抚婴、含辛茹苦、毁誉忍辱18年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一位正直、善良、执著,不问功利、不图回报,富有大爱女子的形象。此剧通过结构故事,连缀情节,说明背景,引发冲突,巧妙地展示了人物,同时又利用“高平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部真正地道而又富有新意的上党梆子地方戏。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在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被该剧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演出人员的精彩唱腔所折服,剧场内不时传来一阵阵喝彩声,演出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演职人员一一上台谢幕,向到场的专家和观众表示感谢。
“真的很精彩,而且‘出乎意料’,”无论是当晚观众还是省剧协主席窦明生等专家评委,在观看整场表演后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雷鸣般的掌声正是对台上所有演职人员精湛演技的褒奖;而‘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作为本土一家县级剧团,竟敢斗胆挑战“梅花”,有钱吗?剧团除维持正常运转,可谓捉襟见肘。没有经济实力,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新作?人才资源呢?几个主要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高平人,由于各种原因名声并不显赫,没有一个远来的“大和尚”帮念真经,保驾护航,能行吗?听说此事的一些人大摇其头,并不看好。但上党梆子剧团的全体上下,硬是凭着一股为高平戏剧事业做贡献的拼搏精神,扎下身子默默无闻地攻坚克难,终于拿出一部令人折服的好戏。
逆境求生存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市是上党梆子的发源之地、戏剧之乡。
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杨保宗,在团已经35年,亦兼任党支部书记四年,是个有胆略有气魄的戏剧人,他敢想敢干,思维敏捷,浑身充溢着一股敢于挑战的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敢打敢拼,业务熟练,作风务实。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以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为创作原则,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进一步凸显了地方戏曲的特色和优势,创编了一批优秀剧目,在上党地区城乡演出,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在他的带领下,市上党梆子剧团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推出了《吴汉杀妻》、《秦香莲》、《大登殿》、《金钗案》等一系列经典优秀剧目,赢得了专家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深入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每年下乡演出400余场,演出足迹踏遍了三晋大地及周边省份,成为一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的艺苑劲旅。
然而,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市上党梆子演员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被迫解散,后继人才匮乏,上党梆子戏剧事业面临保护、生存和发展的尴尬境地。杨保宗向记者说,目前剧团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剧团在管理体制上,采取了推向市场,自行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地方剧种本身的特点和整个文化氛围的影响,也没有普遍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收效甚微。二是剧团经费紧张,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难于维持。三是剧团演出队伍不稳定,人才出现断档。四是剧团急需推出在当地影响力大的专业戏剧尖子人才,打造戏剧人才名片,来带动剧团的更好发展。为了推动地方戏曲事业繁荣发展,杨保宗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他的想法:打造一流精品剧目,冲刺“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协会为表彰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而专门设立,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堪称我国戏剧界的“奥斯卡”奖。我市上党梆子戏剧演员张爱珍、市人民剧团演员陈素琴先后曾获此奖。“如果可以评选成功,预计全年演出场次可以增加70余场,演出收入增加80万元,同时还可以增加25个就业岗位,这对于上党戏曲的发展,对我们剧团的发展,都是一次机遇。”杨保宗说。
打造精品剧目
实际上在《长平绣娘》之前,剧团曾准备过两个剧本,一个是《杀妻》全剧,一个是《两地家书》,然而在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评审时,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只能无奈放弃。由此看出,梅花奖对剧本的要求非常苛刻。尔后剧团决心聘请国家一级编剧张喜明及国家一级导演李慧琴,改编《绣花女传奇》这一历史名剧,并把我市刺绣文化这一非物质遗产合理融入其中,反复修改,三易其稿,这才敲定剧本。
剧本几经波折终于敲定,可曲谱的创作又是一道难题。原来头一稿由国家一级作曲吴宝明老师动笔,突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吴老师生病住院,眼看评审即将到来,这可急坏了剧团,于是又咬紧牙关请来国家一级作曲赵雪峰老师,这才把头一稿的大框架定下来。20天后吴老师出院,把曲子再以修改,这才最后“尘埃落定”。
剧团副团长、优秀伴奏魏满金介绍说,这次剧目的排练充斥着紧张的气氛,时间十分紧凑,曲谱方面几乎就是边写边排。录像、写谱、配戏、参加观摩演出,4月份到现在,真是没有休息过一天。
自从张爱珍、陈素琴等一批著名演员被抽调至晋城大团后,高平小团一直没有自己的领衔人物,13年来上党梆子戏也再没有一个人能拿回一朵“梅花”,而现在重走梅花奖这条路,就是要推出人才,打造品牌,支撑剧团生存。在剧中,“绣娘”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正是目前剧团主打的领衔演员杜建萍。她从艺20余年,两折山西省戏剧最高杏花奖,拜师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她扮相俊美,做派高雅,以唱功见长,成为“爱珍腔”的真正传人,是山西省上党梆子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这次新编戏中要驾驭这个全新的人物,毫无借鉴,必须吃透角色,从零开始,对她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但她毫无畏难情绪,在编剧、导演、作曲等老师们的帮助下,全身心地拥抱角色。在排练的日日夜夜中,她水袖不离身,彩鞋不离足,硬是凭着蚂蚁啃骨头的恒心和毅力攻克了这些难关,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杨团长说,这次排戏的难度之大,困难之巨,是无法想象的。排戏的时候,主要演员的膝盖全部磨破了,全身都是酸疼困乏,在首演前排练,租的是地下室,每天13个小时的工作量,最迟的时候曾练到凌晨4点,饿了就吃盒饭,渴了喝最便宜的矿泉水。但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人缺席,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小演职人员配合的很好,很融洽。他说,全团上下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是最让他感动的。这也是首演获得成功的最大“秘密”。
冲刺“梅花奖”
参加评选梅花奖不是一件小事,编剧、音乐、舞美、设计、交通……杨团长初步预算,需要投资248万元,钱从哪来?上党梆子剧团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近3年来平均每年演出400余场,收入100余万元,除维持正常运转,可谓捉襟见肘。杨团长说:“自从去年冬天筹备这件事开始,一直都靠着借钱维持,因为体制改革问题,资金一直无法保障,还好在高平邮政储蓄银行帮助下,以我个人的名义,由张爱珍老师做担保,在晋城小额贷款100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 “高平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为了高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牺牲自己的一切,不管有天大的困难,都要克服,我们的宝贵资源不能有任何闪失。”
正是这种热爱,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敬畏,让上党梆子延续到现在。
记者采访的时候,剧团结束了在晋城的首演,却并没有休整,而是回到高平市掌里村“下乡送戏”。
记者探访了他们在掌里村的临时住处,所看到的似乎与台上那精致的妆容,精湛的演技大相庭径:漏水的屋子,潮湿的被铺,不大的地方甚至要同时挤下好几个人……上完妆或者卸了妆赶紧扒口饭,全都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没什么可抱怨,相反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们这次可是卯足了劲,要拿回个奖项。”一位演员说道。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的演员因生活所迫而改行,又因对戏曲事业难以割舍而放弃了高薪重新归队,甘守着月薪几百元的清贫,这种敬业奉献精神,着实令人在心灵深处产生极大的震撼。
“现在整个剧团,都是团结一心的,这次参加梅花奖的评审,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一种考核,更是对我们的一次洗礼。2015年是两年一度的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之年。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能够参加梅花奖评选对上党梆子剧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将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按照拟定的排练计划,精心组织每一场排练,准确把握每一场剧情,科学设计每一个动作,真情演绎每一个情节,以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比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质量完成编排工作,真正将该剧打造成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优秀戏剧作品,从而以实际行动为上党梆子戏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杨团长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