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双底村:七十二拐头上过,白陉古道第一村
峡谷风情
从陵川县城出发,过了黄围山,就进入了黑毛沟大峡谷。道路两边壁立千仞,最窄的地方仅仅能刚过一辆车,出了峡谷道路渐渐开阔,不多时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双底村。
双底村隶属于陵川县马圪当乡,离陵川县城约35公里。村子四面绝壁,周围闭合,宛如孤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足四百人的小山村,每天都分外热闹。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双底村成为旅游者钟爱的地方,也让双底村的农家乐享誉中原。
为旅游而生的一个小山村
9月13日,记者一行从陵川县城出发,驱车35公里到了这个位于马圪当乡的山村。到达双底时刚好下着小雨,四面笔直的山峰上飘起白色的雾气,宛如身临仙境。这里的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山体高大,下部山体笔直,中上部长着茂密的植被,人处在山底下,顿时感觉自身的渺小,只有感叹大自然对于双底人的馈赠。
双底村下辖双底、榆树湾、小后湾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2户,380口人,耕地400亩,林地10000余亩。
“我们这个地方可好得很啊,你们城里可没有这样的风景!”村主任张建安热情和善,带着记者在村中参观。村子里到处停着外地牌照的汽车,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不时出入各个农家乐。“我们村守着景区,现在八成的村民家里都开着农家乐。”张建安说,双底村自古就是山西与河南之间的交通要塞,随着近些年黄围山等周边景区的开发,村里变得越来越热闹,早年外出打工的村民们也纷纷回乡,开起了农家乐,招待前来观光游玩的四方来客。
记者一路走来,发现双底村简直就是一个为旅游而生的山村,东有王莽岭、南有武家湾、北靠黄围山,这些太行山上的知名景区都是邻居,白陉古道、红豆杉大峡谷、黑毛沟、一线天、十里河水库等景点同样很近,被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环绕,双底人是令人羡慕的。
大峡谷里藏着“植物大熊猫”
“走,带你们去看看红豆杉。”次日一大早,张建安领着记者一行出发前往红豆杉大峡谷。上世纪80年代末,山西大学讲师上官铁梁带领学生考察时,在此峡谷内发现了成片的,仅生长在南方的“植物大熊猫”——红豆杉,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作红豆杉大峡谷,2002年6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一进入红豆杉大峡谷,记者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自然风光秀丽,原始气息浓郁,河道两侧绝壁如削、怪石峥嵘、造型奇特,犹如来到了世外桃源。
车停在大峡谷第一个景点——“小壶口瀑布”,因其形状很像黄河壶口瀑布而得名。天虽然还下着小雨,但仍有不少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在瀑布前合影,不远处,还有游客正乘着竹筏在河里游玩。“现在红豆杉大峡谷已是名声在外,很多外地游客,尤其是河南的游客慕名前来游玩,景区开发迫在眉睫。”张建安说。
红豆杉大峡谷全长约32公里,珍稀植物红豆杉长在峡谷深处,出于安全等原因考虑,记者一行并没有深入峡谷,看着记者一脸遗憾的表情,张建安笑着说,想看红豆杉的话不用非得进峡谷,村里就有。
随后,张建安带领记者返回村中,来到一家农家乐,院中长着一棵大树,足足和身旁的二层楼一般高。“这就是红豆杉树。”张建安边说,边摘下一颗红豆状的果实交到记者手中,记者尝了一口,酸中带涩,实在谈不上好吃。“你可别小看这么小的果子,它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具有抗癌作用,常有人来村里高价收购呢。”张建安说,村里生长的红豆杉并不多,大多数都长在峡谷深处。
白陉古道见证历史沧桑
到了双底村,有一个地方必须去,那就是白陉古道,这就好比到了北京就一定要去爬长城。
出发之前原本以为这条山路会湿滑难走,甚至会有几分凶险,但当记者冒着小雨行走在这条古韵悠悠的山道上,之前的顾虑完全被打消。古人依附山势的走向,把古道的坡度控制在了最小幅度,古道的路面由石灰岩鹅卵石等铺成,尽管路面有些湿滑,但并不影响安全行走,记者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在古道上走了约一个小时,山中稀薄的云雾渐渐浓了起来,远处的山变得隐隐约约,周围也模糊起来,不知不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浮想联翩。
张建安回忆,白陉古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在使用,直到峡谷中的公路修通后古道才停止使用,而随着公路的完成,原有的古道也销声匿迹,只有这一段位于山巅之上最难行的一段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在被称作“七十二拐”的山路起点,有一座荒废的古庙,庙墙壁嵌有清嘉庆十八年所立的晋豫两省界碑。记者沿着山路往下走,路面的石头已都被来往的行人磨得溜光,泛着青白的颜色,有的石头上还留有马蹄踩踏形成的石窝儿……“一拐、两拐……三十四拐、三十五拐……七十拐……”记者自己数着拐弯的个数,七十拐后,直接就是晋门了,出了晋门,还有两拐,不多不少,正好七十二拐。
这一路路过的古时驿站、茶亭遗迹残存,让人不禁想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商人忙碌穿梭的场景,犹如昨日。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齐师由此入而伐晋;近代,冯蒋大战,冯军由此出战中原。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战旗烈烈、人欢马嘶、号角连营,何等壮烈。那幽幽的古道,黯然的踏石,似乎在时光隧道中得以无限的延伸,无声地诉说着那历史的厚重。
享誉中原的“农家乐村”
清晨5点多,伴着鸡鸣声,福林农家乐的一家人就起床忙活开了,烧水、做饭、打扫卫生、准备接待游客所需的各种东西。村里炊烟袅袅,一派繁忙景象。
52岁的平福林是福林农家乐的主人,同时也是双底村的村支书。站在福林农家乐门前,放眼望去,附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二层甚至三层小楼,“客栈”、“旅馆”、“农家乐”、“驿站”等标识随处可见。“我们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经营农家乐。”平福林告诉记者,目前村子里经营农家乐的有65家之多,双底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家乐村”。
“双底到河南不过几十公里,所以来自河南的游客非常多,每年来双底的游客中90%左右来自河南。”平福林说,为了招待游客,农家乐每年都在“升级”。“别看我们是村里的农家乐,配置可不比城里的酒店差。”平福林自豪地说。洁白如新的被褥、全天提供免费热水、独立卫生间、卫星电视、无线WIFI……如今在城里酒店标配的住宿条件,在双底村的农家乐里已经随处可见。
39岁的冯小军和苏小芬小两口今年4月26日也开起了农家乐,名叫“北扒绝驿站”。自打他家的农家乐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仅仅开张这几个月毛收入就达到五六万,“以前一家5口人就是靠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经常入不敷出。”提起以前的生活,苏小芬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些许郁闷,开起农家乐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
“我们店里回头客很多,很多游客是通过朋友介绍慕名而来的。”老板冯小军说到这颇感自豪,一到周末他们这个只有13间客房40张床位的小农家乐总是满员,很多游客都是来之前提前预订的。放暑假这两个月,正值旅游旺季,他们的生意也比较好,在县城上学的儿子也在家帮了两个月忙。
说起对未来的打算,小两口却显得有些担忧,这让记者有些意外。苏小芬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虽然目前看起来他们的收益还不错,但是村里现有的农家乐大都比较相近,自己开农家乐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旅游淡季时我们准备关店去北京等地考察,我更倾向于把农家乐打造成古典建筑风,这样做就比别人家的农家乐更有特色。”冯小军很有自己的想法。
谈到开农家乐,平福林的眼光更加超前,在他的眼里,“农家乐”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而是应该集购物、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一条龙产业,只有这样,未来双底村的旅游产业才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一线天
大山环绕的美丽村庄
游客冒雨在“七十二拐”行走。
村名由来
双底村,原名磢底村(两侧有山体对峙,夹之较陡的坡,坡上有小路盘旋而上,此种地势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磢”,而村子地处“磢”之底,顾名思义村子就叫磢底村)。但磢(chuǎng)一字经常被误读做“shuāng”,大概是因为shuāng比chuǎng易读而上口,再加上磢字难写,久而久之,磢底就变成了双底。
历史遗迹
白陉古道,是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三陉。景区山门石刻记载,白陉古道大约始于距今3300年前,商代20代君王盘庚由奄(今曲阜)迁都太行山下的殷(今安阳)之后,自然形成了各地通往太行山下的通道,是晋东南与豫北之间的重要通道,现今大部分路段已被改造为公路。双底村的这段白陉古道凿岩建道于数百米高的悬崖裂谷东壁,保存较为完好,是现如今“太行八陉”中保存最好、现存最长的一条。它长约4公里,宽约2—3米。古道用山间石块铺成,之字形盘旋于山腰。
( 文/本报记者 郭舒扬 图/本报记者 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