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晋城新闻

【晋城人文】古书院与程颢

作者:侯生哲 发布时间:2014-10-23 20:42:04

  千年古书院

  在晋城市区北部、风景如画的白马寺山西南麓,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它叫后书院。这里居住着330多户人家,1130多口人,无论男女,个个质朴庄重、落落大方,言谈举止颇具文明古风。

  关于村名来历,清嘉庆十四年(1809),明道祠碑文记:“明道祠者,乃宋程明道先生令晋城时讲学处也。斯地,旧无居人,因就教而遂家焉。”就是说,后书院村原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无人烟,940多年前,因程朱理学大师程颢来晋城当县令,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办起乡校,教师家属随从居住,接着有一些农民来这里耕耘定居,慢慢繁华起来,逐渐形成村落。

  古书院建筑在一个突兀高耸的土丘上,坐北向南,原有南北两个四合院,都是二层楼房建筑。老人们回忆:原书院建有礼圣殿、讲学堂、道统祠、藏书楼、花园等。书院东面是明道祠堂,北面建有官义庙和文昌阁,书院四周修有女墙,形成城堡式格局。东西两侧为书院河和小后河所拱卫,北边原有偌大一个书院湖,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书院大门外修有望河亭,生员们读书之余,可居高临下,看一看潺潺流水,望一望湖波荡漾,眺一眺白马飞奔,足以愉神悦目,陶冶情操。古书院村东原有一条不宽的中心街道,零售文房四宝,日用杂货、生活用品,因学兴商,使书院村成一个繁华的小集镇。

  古书院当年的繁华和值得怀念的东西,很多已不复存在,仅存南院和北边的半个院落,还有明道祠堂遗址和书院阁。

  祠堂旧址清代以来一直是办学之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作了村社办公地。祠堂旧址仅存一个3米宽、3米高、5米长的一个砖券洞,现在成了南北相通的过道。在这个祠堂旧址的西墙上,镶嵌着三通石碑,这是截至目前研究古书院、研究程明道在晋城办学最有价值的佐证。三通石碑,一竖两横。竖碑镶嵌在西墙的正中央,碑高1.60米,宽0.60米,有用宋体字镌刻着的“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12个大字。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遗碑,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明道祠堂时,把它安放在墙上。竖碑两侧,镶嵌着两块较小的长方形横碑。一块记载着重修祠堂的由来、时间和捐款人姓名;另一块记载着清嘉庆五年(1800)凤台知县葛周玉处理本村魏、晋两家宅地基纠纷案的判决书。

  书院阁是现存重要遗迹,从南面进书院村,便可仰面观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版《泽州府志》记:“宋(英宗)治平四年,明道先生来令晋城,建乡校七十二处,社学数十所。行县时亲为儿童正句读。春风蔼仁,所在向化。迄今人犹向往之。陈迹竟莫可考,唯凤台城西北乡,地名书院村有明天启间石碣,书‘古书院’三字。”即指书院阁额头上的“古书院”三字石碣。

  程颢与程朱理学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大家。与弟程颐并称二程。祖籍安徽徽县,世代为官。曾祖葬于河南伊川(洛阳南),俱家遂迁居洛阳。祖父程遹,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以世家荫庇为官,作过润州(江苏省,现为镇江市区)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管理一道或数州)。程颢生长在世代宦官之家,幼蓄理政观念。10岁时写的《酌贪泉》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是他的心底写照。十二三岁,便少年老成,15岁与弟程颐一道拜理学鼻祖周敦颐为师。25岁中进士,调作京兆府鄠县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28岁调上元县主簿。曾代理县令,有政绩。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调任泽州晋城县令,时年35岁。在晋城县的4年,是程颢一生中最有作为的时期,政绩斐然,名声远扬。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因吕公著(1018-1089,官至御史中丞,副宰相)荐,调回朝廷做太子中允(辅佐太子的从官,相当于现在国家部委司局级干部)、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属官)等职。

  程颢调回朝廷初期,本来有一个飞黄腾达、大展才华的好机会,可惜被他错过了。王安石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上台当宰相,程颢也正是这年调回朝廷。王安石搞改革,需要大批有才华、有能力、有影响的支持者。程颢在朝廷上下是一个有影响的中级官员。他如果站到王安石一边,出谋划策,支持改革,无疑会得到提拔重用。程颢刚回朝廷不久,王安石就派他与苏辙等8人,到全国各地视察农田、水利及赋役等新政推行情况。在视察中和视察后,程颢如果多看改革的成效,指出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宋神宗和王安石一定很高兴。令朝廷失望的是,程颢视察回朝,不但不支持改革,反而是给改革、新政泼冷水。他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篇对改革毫无补益的上皇帝书,比如《论王霸札子》、《论君道》、《论十事札子》等。论说古之王道,赞扬三皇五帝,要皇帝向古人学习。并同吕公著、孙觉、张戬等人极力非难新政,反对“荆公新学”。这就使宋神宗和王安石很不高兴。尽管王安石敬佩程颢“学识渊博”,“为人忠信”,但在政治上不是志同道合者,自然不能重用。不久,程颢就被调任西京刑狱。后又改差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一直受到冷遇。

  就在程颢从晋城调回朝廷的第三年,刚满40岁的程颢,就在抑郁寡欢中,退出仕途,回到洛阳老家,与兄弟程颐一起,专心致志地研究起理学来。《宋史》本传说:程颢在政治上受到压抑后,“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共创“洛学”。

  程颢回到洛阳,“士之从学者络绎不绝”,“有不远千里而至者”。逐渐形成一个学派。程颢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和门人转到兄弟程颐麾下,继续研究理学。

  如果说程颢在仕途上没有多大成功的话,那么,在他人生最后的13年中,在理学研究方面,收获和成功却是巨大的,远比一个无所作为的宰相对后世影响大得多。

  1085年,程颢去世,文彦博(宋神宗末年宰相)题其墓碑曰:“明道先生”。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谥为“纯”。后人尊为“纯公”。随着理学地位的不断飙升,二程的声望与日俱隆。在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程颢讲《易》的地方建立了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在二程祠旁修建了大梁书院,把二程的神主奉献于讲堂。河南的嵩阳书院也是为纪念二程修建的。南宋朝廷曾诏令天下修建明道祠堂,建“七贤祠”(供奉周敦熙、程颢、程熙、张戴、邵雍、二吕)。宋、元以下,泽州府、县均修有二程祠堂。旧时的孔庙、明伦堂、文昌庙中均设二程神位,享受祭祀。

  二程奠定的理学基础,中经弟子杨时,再传弟子罗从彦,三传弟子李侗(岳飞的老师),再传到南宋朱熹,形成体系完备的理学思想。从广义上说,理学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及南宋朱熹及其弟子们的研究成果。所以,理学也称程朱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经元、明、清,正式上升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有三:

  (一)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一元论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程朱理学首先演绎出一个“天理无限大”的思想网络,把人们的思想统统网络起来。理学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天理所定。君有君的威严,臣有臣的本分;父亲在家庭中享有绝对权威,子女应该绝对服从、孝敬。  

  (二)理一分殊论。“理”是这个学说的“总司令”,是统管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各种道理的最高统帅(即谓“理一”);但是,万事万物又各有各的道理,甲事物不同于乙事物,乙事物不同于丙事物,这就是所谓“分殊”。根据“理一分殊论”:君要守为君之道,对臣民要“仁”、要“义”;臣对君要“忠”、要“诚”;父对子要养、要育、要教;子对父要敬、要孝、要从。

  (三)存天理、灭人欲。理学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需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为天理所不容,所以必须剔除。天下臣民都应该遵循“天理”,不要有超越现实的奢求和欲望,不要有“非分”之想。为理顺臣民的思想行为,南宋朱熹们明确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行为准则。“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理学对女性要求更为严格,除须遵从“三纲五常”外,还必须遵循“三从四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即正身立本;第二要注意相貌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第三言语方面: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正确理解别人的话,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第四要有治家的本领,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要善于教育子女等。 

  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程县令治理晋城

  理学之所以得以创立并得以推行,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为当时社会所需要。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五代的历史背景。自从公元907年朱全忠灭唐称帝(梁太祖)至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灭周立宋,在短短54个年头里,中国北方先后出现过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更换过13位皇帝。平均一个朝代只存在10年又9个月,每一位皇帝只坐4年江山。梁朝最长,17年;后唐14年;后晋不足12年;后汉不足5年;后周不足10年。有的皇帝刚刚穿上黄袍,又得脱下来,宝座未曾暖热又得离开去。有的被逼下台,有的被割去脑袋。在这段时间,军阀武夫们,今天当臣子,明天就想搞兵变,当皇帝。骄兵悍将,成了一群野兽,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本找不到君臣礼仪、朋友信誉、顾全大局、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子。赵匡胤应该是一个有德行的好人。但是,他得帝位并不正当。他是周世宗(柴荣)最好的朋友,也是朝廷最信赖的高级将领。周世宗听信“都点检,坐天下”的谣传,不相信自己的女婿张永德,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让赵匡胤当上,临死又把儿子托付给他,让他保大周江山永固。结果,周世宗尸骨未寒,赵匡胤就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废掉世宗的儿子———周恭帝,自己登上皇帝宝座。一些文官大臣,灵魂丑恶程度并不亚于武夫。今天毕恭毕敬地侍候这个皇帝,明天就可能背叛他,出卖他,另择新主。五代有一个官僚叫冯道,是无耻文官的典型。冯道在五代的唐、晋、汉、周四朝为官,位至宰相、三公、三师,官至一品,位极人臣,本应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千古楷模。出人意料的是,他把自己的人品、灵魂践踏得遗臭万年。他投机钻营,看风使舵,不讲信义,不讲良心。唐庄宗(李存勖)时,冯道做翰林学士。唐明宗、唐愍帝朝都做宰相。李从珂造反,兵攻愍帝。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南),愍帝逃往河北。身为宰相的冯道,不去发兵救援愍帝,而是命人写劝进书,并率文武百官迎接李从珂进京做皇帝。晋高祖石敬塘欲做儿皇帝,登基前,想派冯道去辽邦行礼纳贡。问他愿不愿去?冯道毫不犹豫地回答:“陛下受北朝(辽邦)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一副奴才的奴才相,跃然纸上。因此,冯道当上晋朝宰相。石敬瑭临死,单召冯道一人授命托孤,让幼子石重睿拜见他。又让宦官把石重睿塞进冯道怀中。意在托冯道保石重睿登基。信任之意、企盼之情已达极点。冯道当场感激涕零,极表忠诚。但石敬瑭刚一咽气,冯道就同意拥立别人当了皇帝。不久,辽国灭晋,冯道主动拜见辽主。辽主骂他:“你算什么老东西?”冯道说:“我是个无才无德,冥顽无用的老东西。”一句自辱语逗笑辽主,当场封为太傅。因逢迎得体,后汉高祖刘知远封他为太师。周太祖郭威率兵攻入开封,杀了汉隐帝。冯道率百官出迎。并受郭威委托,诱捕了刘知远的侄子刘赟。拜为太师。北汉犯周,周世宗要御驾亲征,冯道藐视周世宗,横加阻拦,被免去太师职,让他去做山陵使,为郭威建造坟墓。算是给了一个应得下场。冯道这样一个无耻官僚,在五代、宋初,竟然受到褒扬。旧《五代史·冯道传》说:“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新《五代史》称:冯道死后,“时人皆共称叹,以为与孔子同寿(冯道73岁死),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还有一位著名学者赞扬冯道“厚德稽古(同于古圣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闲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这些奇谈怪论,说明五代以后,北宋初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已经不讲伦理道德,没有是非标准,好多官员像冯道一样,不知礼义廉耻,不讲信誉、良心。他们的心是死的,是一群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上层如此,社会可鉴。正如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所说:对冯道这样一个人,社会名士贤达能够做出那样的评价,“可谓天下国家无廉耻道德可言也”。

  北宋赵氏皇族,在这样一种伦理道德环境中坐天下,心里哪能踏实得了!天下的庶民百姓在这样一个无规范道德的社会中生活,哪能生活得舒心、健康!北宋社会亟须来一场拨乱反正的思想道德建设,亟须有一种好的、规范的伦理道德把人们的思想、言论、行为进行规范。这就是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公元1067年,程颢正是带着理学思想来晋城当官理政的。

  晋城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其民陶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庶民百姓)俭陋。”(《汉·地理志》)“民重农桑,性多朴直。”唐末属昭义军,五代时,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所占据。军阀们攻守无常,得失不定,把地方糟蹋得不像样子,把百姓折磨得苦不堪言。

  程颢当县令时,晋城是个什么样子呢?第一,由于五代军阀混战,打仗杀人,扩军抓丁,农村劳动力奇缺,土地荒芜严重。第二,百姓穷困潦倒。家中无隔夜粮,百姓无更替衣。第三,伦理道德极度下滑。下不敬上,老不爱幼,灾年有易子而食者。第四,社会治安不好。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晋庙铺小口、巴公、大阳等地有占山为王者。第五,诚信程度极差,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冒充人父者。第六,外地逃难者至晋城,不但得不到救济,反有遭污辱欺凌者。第七,学校废弛,文化落后,偌大个晋城县,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县衙师爷得从外地聘请。

  程颢来到晋城,决心把这块文明旧地治理好。他不带家眷,自住一间简朴小房,一床、一桌、两椅和一些简单用品。他在自己的卧榻旁写下“视民如伤”四字。激励自己同情百姓疾苦,减轻农民负担,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他常说:我非常喜欢这里的老百姓。(“某每日常有爱于此民”)。与同僚或朋友聊天时,总是说:“我每天都存有愧对晋城百姓之心”(“某每日常有愧于此民。”)他励精图治,认真做了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鼓励百姓垦荒种田,发展农耕。让把荒芜的土地尽量多耕种一些。新垦荒田三年不纳粮秣。

  第二,组织乡民互助,相互扶持。根据乡村间距离远近编织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亦无容”。凡鳏寡孤独,不能自养、自理的老人、残疾人,责成乡里干部或亲戚、朋友,互相关照着赡养起来,做到低水平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凡孤茕残废者,责以亲戚乡党使无失所”)。

  第三,对外地流浪到晋城者,或病或残,都设法收容起来,给以一定的生活保障。(“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

  第四,立科条,旌别善恶。表扬好的批评或处置一些不孝敬父母,不敬奉长上,不遵守法律、不讲道德的害群之马,劝乡民知耻守廉,遵纪守法。(“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

  第五,组织乡民武装,维持地方治安。乘农事闲暇,把农村青壮年组织起来,编练义勇军,习武健身,防贼防盗,保卫乡里。经过训练的晋城义勇军,竟可当精兵使用。(“农隙讲武事,一时义勇咸为精兵可用”)

  第六,赈恤社会,扶弱济贫。国库有了一些余钱,程颢主动拿出来搞社会赈济,帮助百姓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库有杂纳钱数百千,尝借外补助民力”)

  第七,诲人不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事至县者,(程颢)必告以孝弟(悌)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

  第八,调停民讼,解决纠纷。自古以来,老百姓到官府告状要带诉状。程颢当县令期间,老百姓到县衙告状,可以不带诉状,与自己直接对白,诉说冤屈、不平,或申请解决问题。(“争讼者或不持牒径至庭下陈白,与之从容告语开释之”)

  程颢断案如神,明察秋毫。有一张姓富民,头一天晚上死了父亲,第二天早上便有一个老头找上门来,说:“我是你亲生父亲呀,你应该收留赡养我!”张某惊疑,相与来到县衙。老头说:“我是医生,经常远道出门为人看病,妻子生了孩子,家贫无力抚养,就抱去给了富户张家。现在张老头死了,我来认领自己的儿子。”程颢要他出示证据。老头从怀里取出一纸文书,递给程颢,上写:“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程颢看后问道:“按文书记载的年月,那时张某(指去世老人)才四十岁,怎么称‘翁’?凭这一点,就说明你的文书是假造,你是冒充人父。”老头无言可对,扭头就走。

  第九,解决税粮边运,减轻农民负担。北宋时,晋城县有税粟移边问题。老百姓缴纳粮秣,不是就近缴纳县府粮库,而是让运送到战事需要的边庭去。因为那时,先有辽国入侵,后有金军犯境,常有战事。朝廷无力运输,就把粮秣边运负担转嫁给老百姓。运输、路费开支,远比粮秣本身高得多。“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民以为苦”。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个问题,经细心调查,程颢选择了一些可靠的富商大贾,让他们提前到缴纳粮秣的地方购买足够的粮秣,原地储存。待到朝廷征缴时,如数缴纳上去。百姓足不出县,就近把应缴钱粮费资交给商贾,劳役免除,费用大减,无不欢呼雀跃。

  第十,致力文化教育,培育有用人才。这是程颢在晋城4年任内最突出的功绩。《凤台县志》记:“程明道来令晋城,以五代抢攘孑遗瘁苦,安定后,未识礼让”。于是,他在晋城设乡校72处(也有说70处或40处),立社学几十处。行县(下乡视察工作)时,亲自召开座谈会,向老百姓宣传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支持孩子们上学读书,并亲自检查学生作业,为孩子们改正错别字、病句。他特别注意从青少年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集中起来进行重点培养。教师中有不称职胜任者,及时进行调整,以免误人子弟。

  经过程颢4年的精心治理,晋城县面貌大变。史赞:程颢治理过的晋城,成了全国的模范县。“县之政可达於天下一邑者。天下之式也。”生产发展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丰年可得温饱,歉年亦可充饥”。(《宋史》)在思想文化教育、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凤台县志》记:晋城县“虽穷乡曲巷,时闻弦诵声”。《泽州府志》发凡记:“泽,故伊(伊尹,商朝贤相)耆(音其qi 尹耆,古时贤臣)旧壤,民有余古。而自程纯服教后,学者如牛毛野处,安得无才贤辈出,压太行而砥河朔者乎!”郝文忠经云:(晋城)耕夫贩妇亦耻谣诼而道文理。而午亭陈氏亦云:(泽州)士皆却扫诵习,不骜声利,有古隐君子风,得宋程明道遗教,则是邦之人,其节行之美应有自来矣。”

  《泽州府志》、《凤台县志》多处记载:程县令离去之日,“民哭声振野”,沿街设香案,摆供品,夹道相送,“牵衣顿足者”,不计其数。程颢再三劝解,不肯离去。

  程颢在晋城办学的历史影响

  由于程颢兴学办教,在他走后的若干年内,晋城县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一种良好的兴学育人之风。读书求学者与日俱增,人才辈出,如“牛毛野处”。明正德年间一位晋城知县回顾说:由于明道先生的教诲,晋城自“熙宁元丰至绍圣元年间(1078-1094),应召者数百人,登科者数十人”。

  我们从《泽州府志》、《凤台县志》等史籍查到,唐至明、清晋城科举考试的一些资料,足以说明程颢在晋城兴学育人的良好效果和深远影响。

  唐朝(618———907)289年间,泽州所辖5县,仅出进士12人。其中,晋城县6名,陵川县3名,阳城县1名,高平县1名,外籍1名。

  后晋(937———946)2帝9年,泽州5县进士及第仅4人。其中晋城县1名,沁水县3名。

  后周(951———961),3帝10年,泽州5县进士及第仅3人。其中晋城县1名,阳城县1名,沁水县1名。

  而到北宋以后,9帝,167年(960———1127)间,泽州5县进士及第者遽增至两三百名。晋城一县竟有149名。超过唐至五代476年的8倍。宋朝的宋太初,仕至权御史中丞;刘羲叟,仕至崇文院检讨;王献可,仕至泸州知州、英州刺使;王云,仕至资政殿学士;段思恭,官至镇国将军,节度使;金状元李俊民,极受元世祖忽必烈宠爱,朝廷五诏不仕。

  元朝,8帝,97年(1271———1368)间,泽州5县进士及第者80人。

  元至明、清,泽州5县涌现出来的人才更是多如繁星。如,元,监察御史贾鲁;明,监察御史茹太素、兵部尚书侯琎、工部右侍郎张昺、礼部侍郎杨砥、云南巡抚杨继宗、南京户部尚书李瀚、大理评事常伦、户部右侍郎王国光、大理寺正卿张五典、刑部右侍郎张慎言;清,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廷敬、清吏部尚书田从典、刑部尚书白胤、湖广布政使毕振姬等。

  明朝官员张琎在《重修程子祠》中说,程颢在晋城县办学的辐射力 ,“达乎邻邑高平,渐乎晋绛(临汾、运城),被乎太原,所谓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者。”对太原、晋绛等地影响如何,暂且不论,程颢在晋城县办学,直接影响了泽州几县则十分明显。以高平县为例。《泽州府志》和《高平县志》,多篇文章记载:“宋程明道先生虽为晋城令,教化旁及(高平)士风,发生巨变”,“多建庙祠以祀之”。宋、元以降,高平县修建有“晋城书院”、“宋程书院”,而且是历代翻修、扩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泽州衙门下令调查程明道办学遗址时,晋城县仅查到6处,高平县却查到23处。

  时隔千年,陵川县郝氏后人仍称:祖上曾从师程明道。说郝氏一门人才济济与受程氏教育有关。

 

作者简介:

侯生哲,男,晋城市泽州县委县委党校退休干部。编审。原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山西省委党校、晋城市、县委宣传部门工作。1998年退休。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