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加快旅游业发展:旅游大幕徐徐开
“到 2016 年,实现年接待旅游者 2845.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259.66 亿元;到 2019 年,实现年接待旅游者 4214.1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到 384.6 亿元;到 2023 年实现年游客接待量 512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504.1 亿元,游客满意度评分超过 95 分。”
这是2014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的《晋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今后十年晋城市旅游发展前景和美好蓝图。晋城市十年后的经济规模多大还无从知晓,但旅游这块大蛋糕确确实实让我们眼热,从这里望过去,不仅是旅游业的发展会有大成就,紧随着,其实还有晋城市其他各方面大发展,比如城市建设,比如高铁等道路建设。那时,一个新的晋城会是什么模样?
《晋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14—2023年,按照开发时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近期:2014年—2016年; 中期:2017 年—2019 年;远期:2020 年—2023 年。
打造一个绿色支柱产业
按照《晋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晋城今后十年的总体目标是,在近期努力把晋城建设成中原区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山西省和全国旅游市场上享有盛誉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期把晋城市打造成中国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风向标,中国黄金周旅游目的地,并使旅游业成为晋城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规划末期使晋城成为中国具有影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经济目标,到 2016 年实现年接待旅游者 2845.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259.66 亿元;到 2019 年实现年接待旅游者 4214.1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到 384.6 亿元;到 2023 年实现年游客接待量 512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504.1 亿元,游客满意度评分超过 95 分。
工作目标,近中期重点进行开发建设,远期着重提升和完善。提升优化城市环境及设施,推动旅游名城建设。深入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形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精品。 加大太行山资源开发力度,塑造“太行山”旅游品牌。培育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
升华一个绿色晋城
产业定位,近期将旅游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窗口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中远期将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兴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产业,晋城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立足于旅游与经济、旅游与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与生活的五大关系,将晋城市旅游总体定位为:
中国著名的太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王莽岭、珏山、蟒河、析城山、历山、皇城相府、天官王府、沁河、丹河湿 地、羊头山、长平之战遗址等资源为依托;以“太行文化”为灵魂;以“太行山”为品牌,以“多资源、新精品、大产业、大格局”为发展理念,以形成当地富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宗旨,以休闲观光类及养生度假类产品体系为核心,充分利用晋城优美的生态环境,突出晋城资源特色,彰显“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品牌魅力,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开发多元化的旅游精品、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度假功能、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产业融合,打造集养生度假、休闲观 光、文化体验、形象定位。
规划同时也分析了我市现在的旅游区域游发展瓶颈: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牌优势尚未凸显。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组合程度较低。
交通骨架初具规模,节点衔接不够紧密。
入境客源比重偏低,客源市场极不均衡。
旅游配套服务不足,传统宾馆受到冲击。
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市场开发严重受限。
旅游管理体制滞后,客源市场开拓受阻。
煤炭企业参与旅游,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区域合作缺乏热情,联动效应不够明显。
战略突破引领目标达成
一核引爆战略
晋城市旅游应着眼于“太行山品牌的树立”,重点突出太行山核心景区王莽岭 ,作为晋城旅游龙头,通过“旅游核”将区域旅游的核心价值迅速传播,为晋城旅游找到一个突破口,引爆旅游市场。树立旅游业在晋城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组合拳战略
针对太行山脉旅游资源丰富、多点散布开发的现状,要另辟蹊径,在发展模式 上有所创新,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运用恰当的竞争战略,将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蟒河、析城山等重点景区联合,以组合拳出击,协同统一宣传唯一的“太行山”品牌,充分发挥各个节点的价值,实现组合价值最大化。
五大突破战略
文化大突破,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讲,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晋城这座资源型城市,必须实现文化大突破,将太行文化作为转型和促进旅游发展新的突破口之一,围绕太行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施大文化战略。
品牌大突破,晋城需要大力推进旅游品牌的建设,塑造精准的太行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以太行文化为核心构建系列旅游产品,实现太行山旅游品牌大突破。
项目大突破,项目是旅游的核心载体,目前晋城旅游缺乏大项目,因此,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策划一批辐射面广、综合性强、带动力大的旅游精品项目势在必行,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及具有核心旅游价值的旅游精品项目,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效应,将为晋城旅游业的快转型、大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型大突破,近年来,“转型”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关键词,晋城旅游必须抓住宏观发展机遇,实现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产业结构、旅游运作与经营管理转型突破,从旅游资源导向型向旅游环境导向型转型、传统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构建晋城大旅游、大产业格局。
市场大突破,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市场定位决定了产品的开发方向及产品体系构成。市场定位的高度决定市场的广度,站得越高,望得越远,造成的影响力越大。晋城必须突破现有市场定位,在立足中原经济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晋城旅游市场开辟新的天地。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动旅游产业体制 创新融合多元发展
本报讯(记者秦咏锋)10月10日,《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要推动旅游产业体制创新,融合多元发展。这其中包括:
加大旅游与商贸的融合。以旅游带动商贸,以商贸促进旅游。积极整合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街区、特色农庄、特色休闲娱乐等资源,丰富和完善全市旅游业基础。
加大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在旅游开发上,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对入驻景区的传统工艺、特色演艺、非遗项目等企业团体经认定给予扶持,相关景区给予入驻企业场地、资金等优惠支持。
加大旅游与金融的融合。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要逐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融资授信支持,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和政府贴息政策,允许景区、饭店、车船公司等企业探索以特许、营运、收费等经营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
加大旅游与农业、水利的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对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示范村(点)以及为乡村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水利风景资源开发、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鼓励水利风景区上档升级。
加大旅游与休闲业的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加大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加大旅游与教育的融合。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支持各县(市、区)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
加大旅游与养老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