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农民增收的强引擎
农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从2006年起,我市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泽州县正伦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到现在,全市已发展了4700多个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旅游、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
沁水县郑庄镇南大村绿康苹果合作社的“红富士”苹果,口感好、糖分高、水分足,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远销山东、陕西等地。图为合作社负责人都书平和社员将优质苹果装入礼品盒。本报记者 豆晓军 摄
村里有了像样的合作社,想不发展都不行
一个村如果没有合作社,会富裕吗,发展还有动力吗?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走进泽州县李寨乡西岭村西圪脑自然村。
“快到冬天了,要是早来几天,一定能欣赏到枝藤曼妙、瓜果累累的美景,还能采摘到红彤彤的吊瓜、五颜六色的圣女果……”桂核合作社社长李光政告诉记者。
西圪脑村曾有15户人家,缺水少资源、土地又贫瘠,村民过的日子很艰难。改革开放后,他们像长了翅膀,或投亲靠友,或到外面打拼,没几年时间,村里就变成了“空壳村。2009年,当过教师、干过煤矿、搞过运输的李光政和5户村民扛起锄头、铁镐返回故园,平整地块、清理路面、修缮老屋……
一年后,李光政按照自己的设想成立了合作社,在山坡上搞起了特色农业,种上了枣树、核桃树、山楂树,买来了黑羽绿壳蛋土鸡放入林间散养;在梯田里种上了紫薯、黄瓜、圣女果、雪莲果,还建起了观光采摘园。数百亩荒山因此变成了金山。
“现在,种植冬枣、核桃400亩,设施蔬菜200亩,小杂粮100亩,养殖黑羽绿壳蛋鸡1万只,社员80户,年收入800多万元,并解决了近两百人的就业;还有,每年到这里旅游观光和采摘的人不下五六千人。”李光政说,一个“空壳村”成了令人向往的美丽农庄,曾经远走他乡的村里人又回到了故乡。
合作社带给了农民实惠,换来了家乡的巨变;它能让经济落后的村振作起来,更能让经济发达的村在小康路上跑得更快。
泽州县北义城镇刘轩窑村有410多人,是全市闻名的富裕村,2011年,他们把1000多亩耕地和2500亩荒地进行规划,组建了蔬菜种植、果树种植、旅游观光等5个合作社,使90%的村民搭上了合作社这个致富的平台。而这些村民每天只管看好自己承包的大棚,就有丰厚的收入。现在,这个村人均纯收入高达1.1万元,富裕村在致富路上又攀上了新高度。
“从目前的农村经济经营模式看,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致富的平台,还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和载体。”市农委经管站站长靳玉香说,一个村只要有一两个像模像样的合作社,农民就能富裕,村里就会发展。
守住200亩有机谷子,就是守住了品牌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以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目的,那么有了合作社,又该如何经营呢?
1995年,沁水县郑庄镇南大村的都书平栽种的两亩半苹果树挂果后,挣了2000多块。那时,1户农家收入2000多块是了不得的大事。乡亲们看到都书平种苹果树挣大钱,个个眼急着要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好一起致富。
现在,都书平创建的绿康苹果合作社已有113户,果园面积600多亩,品种就是市场上很受欢迎的“红富士”。“每亩苹果树能挣8000元,户均收入3万元之多。”他在家中告诉记者,还有100户村民要求入社哩!“可是,咱现在的管理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有限,不能光图规模忘了效益。”
都书平经营合作社,一直坚持规范化、精细化和效益化,建设了无公害果园,成为省级示范园,注册了“五棵红蛋蛋”商标,又去河南刘庄、山东栖霞等全国知名苹果大县学习当地合作社的管理经验,还拿上又甜又红的苹果四处销售。
“哎呀!你们的苹果,硬度、糖分还有水分优于我们的出口苹果。”一年前,山东的一位苹果专家刚咬一口都书平带来的苹果,就夸个不停。现在,都书平的心就和苹果汁一样甜,这都是他长期以来集中精力建设精品合作社结出的成果。
精品与效益同步。合作社抓住重点,突出亮点,才会有更多的效益。4年前,高平市河西镇朵则村村支书、村委主任祁昌玉组建了朵则种植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107户,耕种土地1300多亩,其中200亩用于种植有机小米,还注册了“朵则红”小米商标。“为了叫响品牌,从下种、收购、晾干,全是一条龙作业;还成立了稽查队,严禁有人偷下化肥坏了名声。”他说,他们要死死看住这200亩谷子地,靠特色实现订单农业,拼市场的腰杆就会越变越硬。
泽州县北义城镇南义城村文禧红薯种植合作社,栽种1000亩红薯,其“文禧”牌红薯品质好,包装精,市场很抢手,有人提出扩大规模,搭顺车挣个钱,没想到遭到他们果断拒绝。“如果有人冒牌,出现市场混乱,影响名声怎么办,我们岂不吃了大亏!”
创新管理机制,让合作社充满活力
我市的合作社带头人,一般是村两委主干,种植、养殖能手和善于经营的农民。他们率领村民进入市场后,一心一意创品牌、谋发展,争先创优,与时俱进,还摸索出许多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党支部、成立工会组织、突出企业文化、完善激励机制……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合作社更富有人性化和生命力。
草坪、假山、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的数十栋大棚共同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园区画卷。这是国家级示范合作社——高平市建宁乡郭庄村文广种植合作社。它占地1000亩,投资1500万元,集科技、生态、绿色、高效于一体,年产果蔬240万斤,产值360万元,安排就业170人。
“合作社从成立以来,始终突出人性化管理,维护社员利益,造就了一批核心社员,确保合作社稳定健康发展……”杨文广经常向前来学习的同行这样传经: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议事规则、财务管理、盈利分配办法不仅挂在墙上,而且在日常操作中也完全照此执行。
采访时,一个女员工讲述了自己两种身份的感受。以前,她在附近一家企业当工人,上班有专车接送,午餐免费,可管理太苛刻,动不动就扣钱,叫人心里发凉。后来到合作社当农民,感觉这里的管理机制很贴近农民的感受,还给大家交医保、社保,家里有事也能及时照应,有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没了“临时工”的心态。“要说收入也不差,每年能拿到14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近两万元的工资以及1000多元的分红。”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什么?沁水绿康苹果合作社的9名党员严要求、讲奉献、困难冲在前。不仅把自己的苹果园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带动大家学技术、长本领。春季上什么肥,秋季怎样管;今年上复合肥,明年还敢上吗?他们的脑子里全清楚;还提合理化建议,要是遇到卖不出苹果的农户他们还帮着销售。
阳城县凯悦养殖合作社拥有60多家养殖户,每遇饲料价格回落时,合作社就大量储存饲料,再原价售给养殖户;到年底,一批技术进步奖、信息贡献奖获得者登台领到一个500——2000元的大红包;还要根据购物量大小再进行一次分红。他们感慨:“合作社和咱养殖户真是心手相连、命运共济的一家人。”
同结一颗心,共圆一个梦,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梦。他们流下的汗水滋润着沃土,酝酿着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