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品位”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委宣传部组织我市部分文化、建设方面的人员就城市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城市文化特色及基础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躬耕、愚公移山等诸多神话传说都发生于此,是“中国远古神话发生的核心区域”。塔水河、下川等遗址表明,早在2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秦汉始置郡县,隋开皇初年全市行政区划格局即基本确定,千年而下,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景区。(晋城在线资料图片)
二是地域特色明显。晋城地处晋豫两省交界,控扼中原门户,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等都在此交汇融合;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手工技艺体系和与之伴生的手工业文化。生产生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
三是文化积淀深厚。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72个、市级124个,总量居全省第二。国保单位65处。宋、金时期地上木结构古建筑约50处,占到全国的1/3,古村落、古城堡、古建筑、古民居遍布城乡,有“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美誉。现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6处,其中国家级18处;有省级以上传统村落58处,其中国家级31处,总数均居全省第一。
四是风云人物辈出。从战国名相蔺相如,唐代高僧慧远,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到北宋首创诸宫调、被誉为中国戏曲奠基人的孔三传,天文学家刘羲叟,元代名儒郝经,治黄水利专家贾鲁,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数学家张敦仁,清代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直到当代被毛泽东誉为“人民作家”的赵树理,都是晋城的杰出代表。
五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新的文化场馆陆续投入使用,城乡文化设施渐趋完善。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活动绚丽多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影响持续扩大,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彰显。
六是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一批文化企业陆续走出了规模小、创新少、融资难、链条短的困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一批传统企业得以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程颢书院旧址(晋城在线资料图片)
一是城市文化品牌不明确。我市各类文化资源较多,比如赵树理、围棋源地、神话传说、程颢书院、沁河古堡等,但因种种原因,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甚少;人文古建虽多,但没有串成线、连成片,群体效应较差。
二是城市文化宣传不到位。我市的文化研究和宣传很长一段时间基本局限在专业人士或小圈子中,即便晋城本地人,对城市的人文古建、文化传承延续等情况清楚的都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众对城市文化认识不足,进而尊重不够、自信不足。
三是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市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堪忧(如怀覃会馆、张院民居等,如今已是破败不堪),却没有相关的责任主体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加以保护。有的历史建筑仅仅是划定了保护范围,但由于种种原因,进一步修缮维护的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四是城市建设时序不均衡。城市建设过多注重新区开发,对一些影响城市景观但改造难度大的地区,改造工作迟迟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如2008年已编制完成的《晋城老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多年来一直无法落实,致使老城区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一些古建风雨飘摇,甚至遭到建设性破坏。
三、建议和意见
(一)摸清家底,制定办法
一是做好普查。文物、文化等相关部门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工作,对市区及周边有价值的人文古建要建立档案,要清楚这些古建的基本现状、历史价值、周边环境,以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或规划、开发应注意的事项等。
二是进行标识。市区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相关部门首先要设置标示牌和宣传牌,让市民了解建筑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夯实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群众基础。
三是制定办法。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办法,明确哪些古建周边可以进行改建,哪些不能改建,改建的原则是什么,如何改建,在对历史古建的再利用中对原有古建造成破坏的应该怎样处罚,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吴王山森林公园(资料图)
一是因地制宜完善城市文化空间布局。搭建起城市文化建设的大框架有助于推动晋城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目前,立足我市现有条件,东部可依托司徒生态农业园及其附属设施打造“晋城旅游集散中心”。南部可以时家岭公园为中心建设“太行文化公园”。北部可以程颢书院文化园和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建成集休闲娱乐和文化创意研发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暂定名)。西部重点建设吴王山公园和赵树理公园。中部着力打造水陆院文化一条街。努力实现文化要素与城市建设发展的融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二是尽快制定老城区改造计划。在已编制完成的《晋城老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老城区改造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分步组织实施。要将该项工作列入市政府的重点工程,经市人大会议批准后实施,避免人走政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主体、工作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要将保护中的资金、居民安置等具体问题和民生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三是城市建筑要体现晋城文化元素。由市文广新局牵头,建立《晋城市城市建设地域文化元素项目库》,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相关支持。已经建成的片区要尽可能在细节上注入地域文化元素,比如一些雕塑、假山和标识的设置等;正在建设的片区要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元素吸纳进去,比如宣传壁画、小广场等的建设等;即将建设的片区要将晋城文化元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体现,从建筑风格、主题定位等整体上突出晋城的文化。努力通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并接纳城市文化。
四是公园建设应设置主题避免雷同。正在建设的公园以及各路口建设的诸多小游园,深受市民喜爱,但也因缺乏相应的文化内容,有点众园一面。要设立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可以是晋城历史文化,也可以是德育文化、孝文化、诚信文化等。游园小,可设小主题;公园大,可设大主题或多个主题。文化主题的设定与建设,可使人们在游憩时分享更多的趣味,增加与城市的亲近感。同时,设置的主题要与建设内容相符,比如儿童公园,仅仅只是一个名称,没有几处与儿童有关的内容,市民多有微词。
五是相关命名应突出本土文化符号。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游园、桥梁、社区等命名时,应注重体现具有晋城历史文化信息的符号,尽可能地与晋城本土的名景、名人、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相联系。相关单位在命名时,既要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更要统筹考量整体把握。有学者就指出,“锦溪落花”景点附近的道路原想命名为“锦溪路”,却以讹传讹成为现在的“景西路”,韵味大变;市区目前也出现了新建区域道路命名与老城区重复现象,很容易造成误会,宜及早考虑,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六是要提升城市家具品质。公交站棚、休息座椅、指示牌、垃圾箱、路灯、雕塑、花坛等城市家具应结合不同区位进行设计,尽可能突出晋城本土元素,与所处区域协调,形成特征鲜明的晋城风格。商家门面、住户门匾、机关门牌、街道名称和标识等,应清理整顿,不要求规格统一千篇一律,但应有特色,至少不能妨碍市容市貌。公共文化设施、寺庙道观、公园游园等名称、楹联、题壁等,要根据特点,面向社会征集,聘请名家撰写,提升文化品位。在主要公共场所配置自助图书馆,建设“书香晋城”。
(三)宣传普及,夯实基础
一是进课堂。抓好《晋城史话》系列丛书、《晋城五千年》等晋城历史文化知识读本的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在全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晋城历史文化知识课或兴趣班。
二是作专题。电视台、电台、《太行日报》、晋城在线等媒体开设专栏、专版,介绍和讲解晋城历史文化知识;制作城市文化宣传片,印制张贴城市宣传画、小册子等,普及基本知识,加深城市印象。
三是搞活动。与多样的活动相结合、相促进。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举办城市文化知识讲座;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相结合,定期举办国学讲座、文物保护讲座和非遗互动展示等。也可参照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形式,组织晋城历史文化基础知识大赛,提升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公众关注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市民的素质。
四是出作品。文艺作品要跟进。在开发程颢书院的同时,打磨提升以“程颢兴学”为主要内容的舞台剧,传承历史文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打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打造“太行山”文化品牌的同时,择机推出大型实景剧或其他题材的作品等。
(四)政府牵头,社会参与
一是政府应主导城市的文化建设。简单地以市场驱动来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进而完善城市的文化空间布局,或让开发商来保护文物开发老城区,这条路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不通。所以,政府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应以政府的先期投入来保护文物或做相关的基础性工程,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然后才能引导社会注资,从而统筹把握好社会公众诉求和社会资本收益二者的关系。
二是要制定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会资本的注入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晋城老城区的保护开发和相关文化项目,政府宜通过修缮文物本体,整治周边环境,营造出一批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的景点、景观,提升项目价值,让企业和社会资金能从中看到投资的收益。在此基础上,政府可制定政策,出台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开发,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据了解,我市及外地商人中不少人都有这方面的意向。
三是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要协调同步。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为避免出现“误判”,建议发改、规划、住建、园林等相关城市建设部门与文化部门和文化界人士进行定期沟通,并形成联席会议机制,以便协调各方,统一行动。
四是建议设立城市建设文化顾问团。可参照省里设立文化参事的办法,由市政府颁发聘书,聘请组建晋城市城市建设文化顾问团,参与我市所有与文化相关的规划和项目的论证、审定工作,并对所有在建项目的文化建设提出意见。顾问团建议由我市文化界具有较高威望、较大影响、有参事议事能力的文化学者组成,人员以兼职者为主。
(五)选择专项,先期建设
1.程颢书院文化园。程颢是北宋理学大家,他的兴办乡校奠定了晋城自宋以来文风鼎盛的基础,其遗留下来的程颢书院也就成为晋城自宋以来文脉之源头。院内西楼墙壁上遗留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宣传漫画、标语等也弥足珍贵。无论是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还是开发晋城老城区,建设一个程颢书院文化园都是十分必要的。希望通过文化园的开发和建设,使老城区成为一个展示晋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一个游览晋城必不可少的行程安排。有关文化园建设的建议如下:
一是文化园要与周边的古建修缮相衔接。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相对密集,与程颢书院毗邻,仅景德桥、景忠桥和东西大街一片,登记在册的就有43处,整体保护开发修缮,可形成群体效应。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充实文化园内容。文化园的定位众说纷纭,但大体倾向于建设一个集晋城历史文化精华于一体的“文化园”。相关事宜可由市里进行指导协调,城区具体承办。
三是要进一步拓展视野,连片开发。比如可将废弃关停的晋城市电厂整合进来,与城北的白马寺山森林公园连接起来,等等。
2.水陆院商业街。水陆院自古就是一条商业街,每年的传统庙会,都是现代城市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其浓郁的商业氛围是老晋城商业文化的一个地标。水陆院中有水陆禅院,有见证了晋城商贸繁荣且保存较好的怀覃会馆,还有一些保存尚好的民居古建,且与以凤展、圣亚为核心的新市西街、黄华街新商圈毗邻。留住老城记忆,建议将水陆院作为老晋城的商业和民俗符号予以保护和开发,将之打造成老晋城商业民俗一条街,实现新、老晋城商业地标的交相呼应。
3.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不明确造成了晋城文化形象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知名度,也导致各种力量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合力。因此,明确城市文化品牌势在必行。
一是开展大讨论。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发动社会各个阶层开展“最能代表晋城的是什么”(暂定名)大讨论,收集整理形成相关的公众倾向性报告。
二是组织研讨会。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化界相关人士进行座谈、研讨,形成学术界报告。
三是确定文化品牌。建议由市委常委会或市政府常务会综合考虑两方意见,结合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走向,确定晋城城市文化品牌。
四是打造文化品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有甄别地吸纳专家和公众对文化品牌的相关期待,集中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声势,使之真正成为我市的文化品牌。
4.晋城文化地图。建议由市文广新局、市旅游文物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协作,绘制晋城文化电子地图,并安放在晋城各主要街道,让市民及参观者通过点触这一张文化地图,就能对晋城的行政区划演变、文化旅游景点、资源交通概况、各类文化遗产等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此外,还可以文化地图为蓝本,制作各类工艺品供人收藏。
5.金元历史文化研究。晋城在金元时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金代各类遗迹保存较多的区域,在金元文化研究中占居着重要位置。目前,国内研究金元文化的专家学者,无论是建筑遗迹,还是碑刻史料,追根溯源,基本都可在我市找到相关佐证。作为金元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应该占领金元文化研究的高地。建议依托现有的太原科技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一个金元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考虑先成立一个民间组织“金元历史文化研究会”,深研究,出成果,造声势。
上党梆子《西沟女儿》真情献演感动京城观众(晋城在线资料图片)
6.赵树理文化大舞台。赵树理是晋城的文化标杆和品牌,建议设立赵树理文化大舞台,专门展示晋城独具特色的上党梆子、八音会、泽州鼓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舞台建议与其他文化项目结合,也可选址另建,与之相配套的还可辅以传统小吃、手工艺表演、传统手工制作等。
7.太行文化公园和晋城旅游集散中心。太行文化公园(包括太行文化(艺术)中心、太行文化广场、太行旅游酒店、太行风情大剧场、美食街部分)项目位于主城区西南片区,其中,太行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时家岭公园内,1.1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公园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集晋城乃至太行山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挖掘、传承、发展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晋城旅游集散中心位于北环路与畅安路交叉口西南角,紧邻司徒生态农业园。目前已投资约4亿元,规划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业休闲体验、购物、演出等基础设施。这两个项目完全是由民间自发筹建,并已有一定的基础,完成后可填补一定的空白,且与我市文化建设整体布局比较匹配。但在项目配套方面二者还有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城建规划、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在功能上二者也有重叠的部分。建议市政府审慎对待,在全面考察后按照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确定相关方案。
8.文化创意产业园。今天的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古建。城市的工业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其遗迹、遗址可被现代城市所接纳、改造,形成特殊的现代城市文化坐标,北京798就是一个著名的成功范例。在我市,这样的遗址有一些,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该拆的要拆,但有保护价值的一定要保护性开发。比如晋城市春光电厂、太印厂区的改造等,建议参照北京的作法,打造晋城798,建设晋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9.丹河文化长廊。一是抓好规划。府城玉皇庙,被专家誉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民间天文馆”,特别是二十八宿殿内的雕塑群,被誉为“海内孤品”“元代泥塑之冠”。与其毗邻的关帝庙也创建于金元,其内滚龙柱上的石雕技艺精湛。两庙均为国保单位,且代表着那一时期的雕刻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建议将府城玉皇庙、关帝庙在统一修缮后,连片规划,建设一个以二十八宿为主题的星宿文化广场,与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市委党校一起,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文化集群。这与目前金村片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定位也是一致的。
二是综合开发。现在正在建设的金村新区,东有珏山、浮山及丹河,中有玉皇庙、关帝庙、神南庙、青莲寺、玄武庙等10多个国保庙宇,既有始祖文化和儒家文化,又有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积淀厚重。可以初具规模的丹河湿地公园建设为核心,以丹河为轴线,北起任庄水库,南至珏山, 建设一个融刘羲叟故居、高都景德寺、丹河湿地、小南村二仙庙、府城玉皇庙、关帝庙、青莲寺、珏山等为一体的丹河文化旅游带。这将既是一座文化公园,一道生态长廊,也是一条旅游经济带。
皇城相府入选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晋城在线资料图片)
10.沁河古堡。位于市域西侧的沁河流域,散落着众多古城堡、古村落,其中的古堡大都建于明末清初,有50多座。300年过去了,现存比较完好的还有12座。如此多且集中的明代古堡存在,在中国绝无仅有。其历史研究价值、文化象征意义,不亚于福建土楼和广东开平碉楼,后两者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著名旅游地。虽然以皇城相府为龙头的古堡旅游已初具规模,但与福建土楼和广东开平碉楼相比仍相去甚远。2014年,沁河古堡保护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建议借此机会,整合资源,打造“沁河古堡”品牌。
一是抓好资源整合。目前的古堡分属泽州、阳城、沁水三县,虽然都在努力营销自己,但发展不平衡,力量也过于分散。建议由市里出面,成立统一的旅游开发公司,集中管理,整体规划,有序修缮开发。古堡中原有居民,宜在改善生活条件基础上,尽量保护其生活原态,更有利于古堡的保护和开发。
二是开展各类活动。沁河古堡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在发掘其价值方面下功夫,目前正在进行的与山西大学合作的“沁河风韵”综合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建议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合作,开展相关学术课题研究,一可发掘、丰富内涵;二可营造声势,扩大影响。
三是引入社会资金。资源的独一性就意味着价值的无限性。目前,古堡的价值认定已经从市一级上升到了省级、甚至国家级,国家将会有大手笔投入,这是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的好时机。可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沁河古堡的保护和开发,承包、认领、买断等多种形式均可予以考虑。此可作为集体保护开发的补充。
四是注入鲜活内容。沁河古堡是我市独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中,建议将我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有机地融进去,实现两类遗产的交相辉映,则更具意义和看点。
11.各县(市、区)传统景观。在市区及周边,过去有“泽州古八景”,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市其他各县(市、区)过去也都有类似的称谓,作为寄托人们乡愁的重要载体,时至今日,仍不时被提及。时过境迁,一些景观已经消失。对此建议如下:
一是恢复。以“泽州古八景”为例。如锦溪落花和洞灵流杯,虽然原景难寻,但有新寺志盛,人们大可以游览;如龙潭夜雨,即可对遗迹加以修缮保护,能供后人凭吊;其他也可照此办理。
二是重选。可发动市民重新选出新的“晋城八景”,并由文人雅士为其冠名,不但可营造景观,而且可聚人心人气。
调研组成员:张志仁、侯虎胜、冯裕民、宋丽云、徐双荣、白勇强、闫锦绣、董小清、靳虎松、谢红俭、王春平、贾莹峰、吴青革、原明碧、李永红、王 丽、姚 剑、柏扶疏、李向阳、乔 欣、左重阳、裴池善、张广善、张治中、秦雪刚、李军雷、张建军(市旅游文物局)、常建强、王文斌、孙喜玲、晋战平、韩 宁、芦晋城、程 楠、马才富、李广林、徐建兵、靳凤伟、何江涛、段红岩、张建军(教师)、王国瑞、孔 伟、刘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