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企风采】经纬人生 化蛹成蝶——记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挡车工程海燕
一幅《兰亭序》即将诞生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尚东霞)她的经历非常平凡, 1993年,18岁,招工进厂,成为一名挡车工;2015年,39岁,还是一名挡车工。 20年如一日,每天就是两点一线——家,车间。人生如果可以经纬线作坐标精确定位的话,可以勾勒出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人生轨迹,从一个稚涩女工到技术能手,织就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经纬人生。 她就是程海燕,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一名挡车女工,连年在年关技能比武大赛上拔得头筹。她的母亲和师傅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绸织造技艺传承人。 记者是在织造车间采访她的。高5.5米,宽3米的大宽幅双龙头织锦机边,1.55米的程海燕显得那么弱小,可一旦工作起来,她的双手像在丝线上跳舞的精灵。 当问及她是如何练就一手好技术时,她羞涩地笑笑:“这就是个时间活儿,熟练工种,心明、眼亮、手快、脚勤,谁做长了都可以。”
织机上的言传身教 “我的师傅窦军兰是潞绸织造技艺第四代传人,当年就是她手把手教我如何快速接头,把过硬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程海燕说,“我的母亲也总是告诫我技能是企业职工安身立命的本钱。进厂那天,我就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干得像模像样,不能给母亲和师傅丢脸。” 怀揣着这份信念,她刻苦训练,面对8小时下来巡回路线将近30多公里,高温和噪音的工作环境,她戏言,我们挡车女工都说,不就是每年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为了熟悉各种不同性能的织机,程海燕总比别的同事来得早,回得晚,遇到难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请教老师傅,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机子的操作流程,对织机性能、原料织物性能了如指掌,掌握了潞绸织造技艺的各个细节,成为了同批进厂的佼佼者。 程海燕把每天的工作比喻成人机对话,你越是脾气不好,心情烦燥,它越是和你作对,找断头、停台,出故障,时间长了,织机也就成了一个闺中密友。 因为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她缩短了挡车工日常处理断经、断纬停台的时间,提高了织机效率。
穿综过筘,技术臻熟 以织锦书画系列产品《兰亭序》为例,13000多个纱头穿综过筘,要从中找出一个断头来,程海燕需要40秒,普通挡车工需要2分钟。有的大作品甚至有18000多个纱头,那真是千丝万缕,要想理出头绪,更见功夫。 “但我也有粗心出错的时候。”程海燕说。 2000年7月的一天,车间主任在通报会上点名程海燕织出的产品有疵点,当场宣布扣发100元,一向技术过硬的她回家后,哭了好几天。 就是这次“滑铁卢”,让她在日后的工作中,把每一次上机都当成第一次,细心再细心。 她的机床对面,张贴着车间的警示标语“质量目标:胚布下机一等率98%以上,零布率小于1%”工作间隙,一抬头就可以看到。 徒弟李秋兰自豪地告诉我们:“一般的师傅带徒弟,半年才出师。我是3个半月独立上岗操作。” “那你师傅有什么决窍啊?” “嘴勤、手脚勤、勤学勤练、勤分析、勤总结。”李秋兰说,“要想技术好,铁棒磨成针,我师傅说,她的师傅就是这样教她的。学技术没有捷径!”
言传身教 梦想的发端:一幅“壮锦” 程海燕还记得家里的手工木织机,当时她只有织机的一半高。 院子里放着个大染缸,把蚕丝泡一泡,然后放到织绸机上一梭一梭地织,奶奶织好坯绸后,爷爷就放进大染缸里。白天五颜六色的丝绸挂在太阳下晾晒,她就和小伙伴们在里面追逐玩耍…… 好奇的她,等奶奶下了织机,悄悄地学着奶奶,有模有样地拿起了梭子……
记忆中的木织机 童年的梭子是玩具,现在的梭子是工具。如今的她,每天站在庞大的电动织机旁,有时要同时开3台。 稍大些,程海燕从电影中看到那些漂亮的女纺织工们戴着雪白帽子,穿着雪白围裙在纺织机前来回穿梭,灵巧的双手上下飞舞时,心里就十分羡慕她们,也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如今的她,巡检机面、开启织机、落纱接头、穿综过筘、拆绸补挡……千成条丝线在她纤弱的胳臂带动下,很有节奏地翻动着,她嘴角紧抿,围裙上不知从哪蹭到些花毛和油迹…… 刚进厂时,她趴在厂里的丝绸产品展示厅窗户外看——一窗图画,灿若云霞。不用手摸,仅用目光摩挲,她也能感受到丝绸的光泽、爽滑、精美。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掌握各种高难技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织出这么美的产品?程海燕说,吉利迩丝绸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高3.3米,宽1.57米的《毛主席去安源》的七色织锦画像,是70年代国内最大的织锦锈像,代表着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她的母亲,第三代潞绸织造技艺传承人,就参与过这幅幅画像的制作。她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母亲一样,织出这样的传世作品。
程海燕自豪地向我们介绍《毛主席去安源》 当初一道进厂的有三、四十个姐妹,现在还在做挡车工的已经所剩无几。程海燕还每天忍受着高分贝的机器轰鸣、潮湿的工作环境;每天埋头于经纬线交织中,忙于抽丝剥线;每天穿梭在三、四台织机旁,每年还在走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挡车工的中国梦 39岁的程海燕屡获各种荣誉和奖项,在公司里,提起她的人都会坚起大拇指。 当被问及获这么多荣誉后是否还有梦想?程海燕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梦。刚进丝织厂,是为了有个城市户口,有个饭碗;进了丝织厂决定留下来,还要争当技术能手,是受师傅的影响;工厂改制后,梦想就是将自己的操作技巧传授给工友们,实现从劳动型到技术型工人的转变,大河有水小河满,公司效益好,大家生活才能好。 程海燕目前住在公司早年分给她母亲的老旧单元楼里,只有46平米,她的梦想很简单,很实在:希望当司机的爱人平平安安,16岁的女儿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希望她家能尽快买到一所大点的房子。 已经是公司技术能手的程海燕还有个更远大的梦想——自己早日成为潞绸织造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让美丽的潞绸为天下人识,为天下人着。 第二次采访,还在高5.5米,宽3米的大宽幅双龙头织锦机边,她正在完成书画系列产品《兰亭序》。听着她的梦想,记者恍然觉得她象密集的经纬线中包裹的一个蚕宝宝,即将要化蛹成蝶,蓄势待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