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晋城新闻

【聚焦晋城】上云台开发之困——“美丽晋城延边行”入陵川考察

作者:太行日报 发布时间:2014-09-05 00:23:56

 

上云台与云台山景区交界处风光依旧,如今却游人罕至。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

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景区,闻名遐迩。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中原旅游行业的“龙头老大”。而与云台山景区紧紧相连的陵川县“上云台”景区,虽有着与云台山景区一样美丽的自然风光 ,却“门前冷落车马稀”。

同样的山水,同样的资源,为什么山上山下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为了解开其中的谜团,“美丽晋城沿边行”记者一行日前来到夺火乡,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次“摩擦”,断了村民致富路

到过云台山景区的人,除了被那里的奇山秀水吸引外,可能都对景区周边那些壮观的“农家乐”印象深刻。据说,这里的老百姓开“农家乐”或做与旅游有关的小生意,每年至少都能赚十几万元。

而在山上,同样紧邻云台山景区的陵川县夺火乡一带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农家乐”不仅少,而且不成规模,游人也很少,多数是在勉强经营。

8月7日,我们入住的“惠民农家乐”就位于上云台景区边上的勤泉村,房子是那种最普通的五间砖瓦房,主人一家三口住下面一层,我们住在二楼,共有8张床位。女主人秦爱萍告诉我们,她家是2010年办起的“农家乐”,但由于通往云台山的路不通,平时游客并不多,只有周末或节假日才好一点。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最多能赚个几千块钱。“比起山下河南人开的‘农家乐’,那差距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要想了解上云台的过去和现在,一定要到外荒村去看看,那里的变化最明显。”勤泉村老支书张明发向我们推荐说。外荒村是勤泉村的自然村。只要到过上云台景区的人都会对这个小村子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因为这里是离云台山景区最近的村子,更因为村子里上百年来只有一户人家,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外荒村是上云台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标志。

8月7日一大早,在张明发的带领下,我们开车前往外荒村。一走进村子,感觉与记者六七年前来时看到的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依然只有一户人家,两个老人、两个孩子、一条老黄狗,村子里依旧是那条碎石小路和三五间石头房。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了。

“外荒村也曾有过非常热闹的时候。”张明发说,2000年前后,随着山下云台山景区的开发,游人呈爆炸式增长。由于站在外荒村是欣赏山下云台山风景的绝佳地点,因此很多从焦作方向进入云台山景区的游人都会顺道上来游览。附近的村民也都来这里摆小摊、卖小吃,每天至少能赚上百元。就连从不知如何与外人打交道的外荒村大红一家人也做起了生意,他们把山里的泉水烧开,用一次性纸杯盛了,就是5毛钱,一天卖三大缸水,能挣两三百元呢!

那时候,受益的不仅仅是当地老百姓,夺火乡政府也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当时上云台还没有设立景区,乡里只是在上山的路口派了两个人,对上山的游客每人收10元钱算是“门票”。开始时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处不同意,但经过几次摩擦后,最后也默认了。仅此一项,2002年夺火乡政府曾收入100多万元。“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很好过。如果照那个势头发展下去,夺火乡老百姓早就致富了!”夺火乡党委书记武文胜感慨地说。

但2002年发生在双方之间的那次“摩擦”,让这种好势头戛然而止。随着云台山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他们开始向山上扩张。与此同时,尝到旅游业发展甜头的陵川县也准备对上云台景区进行开发,引进了北京一家投资商开始建设。但由于沟通不畅,不久双方就因为“地界”问题发生争执,之后逐步升级,甚至一度惊动国务院专门派人下来勘界、调解,才算有了结果。

“摩擦”事件使双方之间伤了和气,没办法继续合作。云台山景区也调整了发展思路,不再向山上扩张。停运了索道、切断了公路,游人上不来了。寂静的山林重又归于平静。

更重要的是,没了游人,当地村民也没生意做了,不得不外出打工。乡里也失去了一笔可观的收入,重又走上了“抱着金山讨饭吃”的老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下的云台山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发展的风生水起。每到假期更是人满为患。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云台山景区接待游客50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7亿元。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山、同样的水,人家就能赚钱,我们就受穷?”面对眼下的困境,张明发是既羡慕又无奈又难过。

开发旅游却与市场接不了轨

客观地说,对于上云台景区的开发,有关方面不是没有努力过。

“按照最初的设想,我们是想把原本属于我们的资源争回来,把上云台景区打造成和云台山一样知名的大景区。”当年,很多人都抱着和老支书张明发一样的美好愿望。

但事情却并没有朝着大家预想的方向发展。十年间,上云台景区的开发可以说是一波三折。那次“摩擦”过后,原先来自北京的投资商对景区开发失去了兴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动静”,景区开发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更谈不上效益。

直到2006年,陵川县本地商人郑书文与陵川县政府签订开发协议,上云台景区的建设才重新启动。据郑书文讲,目前他已投入6000多万元,修建了景区道路、观景台、旅游公路等,到2008年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具备了开放运营的条件,并于2010年正式对外营业。

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景区建好了,却没有“市场”。由于没能恢复与云台山景区的合作关系,山下的游客上不来,景区多数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他们也曾试图投钱打广告、搞营销,树立自己的品牌,但效果十分有限。半年后,他们便撤离了运营团队,只在景区入口处每天安排两个人值班,向进山的人每人收取10元钱“卫生费”,旅游收益几乎为零。

为了了解上云台景区的真实现状,8月7日,我们在张明发的带领下在景区内游览了一圈。从外荒村向东往山下走大约四五公里山路,就能到达半山腰处上云台与云台山的交界处。这里还残留着不少当年因“摩擦”而没有完工的建筑,不远处深沟里的半截索道已锈迹斑斑,旁边通往河南方向的公路隧道口也是紧锁铁门。张明发说,“当年双方关系好的时候,这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一年都没几个人来。”

失去了中原这个大市场,上云台景区开发也就真正成了“无源之水”。“不能与市场接轨,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郑书文说。

打开铁门,合作开发才是双赢路

2002年那次争议,可以说双方都没有赢家。山水相连的格局也注定了山上山下就像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合则双赢,斗则双输。

对于云台山景区来说,与上云台景区“分道扬镳”后,看上去虽然发展红火,实际上也没讨到多少便宜。由于彻底断绝了与山上的合作,在上游建设水坝的设想落空,景区内的主打景点——亚洲第一瀑布也成了“摆设”。如果说没有水,对云台山景区还不是致命打击的话。不能向山上拓展,整个景区的发展也遇到了最大的“瓶颈”。据说,云台山景区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时是把上云台景区的部分划入其中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的。这也决定了上云台景区是云台山景区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上云台景区来说,云台山景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必须依靠云台山景区的游客输送来解决客源问题。”郑书文坦言,同时借鉴其已经非常成熟的开发、营销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云台山景区的合作,让山下大量的游人涌进来,不仅能够盘活上云台一个景区,对于推动陵川乃至全市的旅游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十年来,山上山下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地之间多个层面的接触始终没有断绝。

郑书文告诉我们,自从他介入上云台景区开发以来,所有的建设基本上都是按照云台山景区的标准建设的,所有道路用砖都是从南方专门购买的,仅此就多投入了数百万元。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与云台山景区对接。“我们一直在做着与云台山景区合作的准备。”

与此同时,河南方面无论是焦作市、修武县党政部门,还是云台山景区管理处,都曾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表达希望合作的愿望。在郑书文这些年开发上云台景区的过程中,就曾多次得到云台山景区管理处的指导和帮助。有一年春节,修武县政府和景区管理处的人员还专门带着肉、大米、面来慰问他的工程队。临走时坦言:“以前的不愉快,过去就算过去了,希望今后双方能加强合作,共同把云台山旅游业搞起来。”

尽快打开两地人往来的大门,可以说是所有人的期盼。交谈中,郑书文和张明发都表示,现在双方之间的芥蒂其实已经不存在,隔着的只剩一层“窗户纸”。

那层窗户纸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郑书文解释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地政府之间没有达成一个框架性的合作协议,导致下面的建设、运营、收益等具体项目都没办法开展。因为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朝哪个方向去做。一句话,就是心里没有底。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契机。

令人欣慰的是,近段时间以来,晋城与焦作方面也加快了旅游方面的合作步伐,仅今年以来官方就进行了多次接触,商谈合作事宜。

但郑书文已有些等不及了,“希望双方的合作谈判能快些、再快些。上云台景区开发,已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该发力了!”

(本报记者  程旭荣  鲍志华)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