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商会新闻

【老乡故事】81岁高龄张浩:从放牛娃到哲学研究员

作者:太行日报·晚报版 发布时间:2015-02-08 20:36:19

□本报记者 ‘(高春鸿)

        1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浩捐赠的1059册图书从北京运回到阳城,整齐地摆放在了阳城县图书馆的书架上。个人一次性捐赠千余册图书,由此也创造了阳城县个人藏书捐赠数量之最。

        81岁高龄,阳城籍,社科院研究员,有限的几条信息很难让人对这名捐赠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如何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他为何要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籍捐赠给家乡?他在自己的哲学研究领域又有哪些建树和成就……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次特殊的晋城与北京之间的电话连线专访。

赠书当天,阳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商浩辉(右)还接受了张浩(左)赠送的书法作品。 田彪 摄

筹备两年多,1059册藏书捐赠给家乡图书馆

        2月2日上午,在阳城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与远在北京的张浩取得了联系。

        本以为对方已是81岁高龄,行动会有所缓慢,因此,拨通电话号码之后,就已做好了等待的准备。没想到刚接通几秒,就听到电话那端传来张浩不疾不徐并带有阳城口音的普通话,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声音听起来很是年轻。

        一次愉快的采访,就这样开启了。

        简单的寒暄过后,张浩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2年他就有了捐书给家乡的想法,于是在当年的8月给阳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寄去了一封信,表达了捐赠书籍的愿望:他希望这些多年的藏书能给家乡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人提供帮助,进一步发挥这些书籍的作用。很快,张浩就收到了回信。这两年多,他一直都在做着整理捐赠书籍的工作,也一直和阳城县委宣传部通过书信保持着联系。直到今年年初,千余册图书才全部归类整理完毕。1月20日,阳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商浩辉、副部长许继红与阳城县图书馆馆长丁建平等一行五人专程前往北京张浩的家中,接受了赠书。

        而在张浩第一次寄来的信件中,记者也看到了这样几句话:“我已年近八旬,藏书不少,后人也不一定用。想在百年之后一起捐送给家乡科学文化部门,也请你们指个方向。”

        寥寥数语,真切地表达出一个游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放牛娃到哲学研究员,跌宕人生也坷坎

        放过牛,打过铁,种过地,1948年参加解放军后打过仗,剿过匪,军校毕业后先是到部队,后转业到地方工作,25岁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从此走上了哲学研究道路。张浩跌宕的人生经历,是记者采访前远远没有想到过的。

        今年81岁的张浩,1934年1月出生于阳城县董封乡上莲花村一户农家,作为家中的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放牛,并承担起家里的各种农活。只有在农闲的时候,他才能在村里的私塾读点书,然而,累计下来也不到两年的时间。后来,为了生计,张浩还在乡里的江河铁匠铺当过一年多学徒。直到1948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离开了家乡。

        张浩告诉记者,他先是跟随陈谢兵团南渡到豫西,后转入地方武装,参加剿匪反霸。一年后,他又南下到湖北省武昌县第一区人民政府当通信员、干部并参加土地改革。1951年7月,他被调到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学习和工作。1957年8月,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27军79师司令部当参谋。这期间,他曾先后荣立小功一次、大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一次。1958年,因身体原因,张浩转业到武汉市民政局当科员,不久又调到武汉市冶金局矿产公司经理室当秘书。

        在部队时,张浩就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而在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哲学和心理学。因此,从部队转业也就是一年多,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那一年,张浩25岁。

        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1964年,张浩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当时,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这是我国最高的哲学研究机构,云集了本学科很多知名的学者,便于自己在业务上得到提高,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哲学工作者。”提及当年,张浩至今难掩激动。

        到研究所不久,张浩接任了因参加“四清”而缺位的办公室秘书一职。那时候,因所里大部分同志都下去搞“四清”了,工作也不忙,张浩更是埋头钻研业务,继续为自己充电。在此期间,他还应约为《北京晚报》撰写了《形而上学》、《哲学上的“飞跃”是指什么?》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普及性的哲学短文,并为《哲学译丛》翻译了前苏联著名哲学家凯德洛夫的《认识物质的一般进程》一文。然而,时隔不到一年,张浩被派往江西搞“四清”。原以为,最多也就是一年半载就回来了,继续进行自己的研究。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张浩不仅无法搞业务,在近8年的时间里身心更是受到了严重摧残。

开“思维发生学”先河,专著在国内学术界引轰动

        “改革开放,使我真正焕发了学术研究的青春。我的学术成长过程,我所取得的学术成果,都是与改革开放分不开的。”采访中,张浩总会不断地重复这样几句话。

        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到现在,粗略算下来,张浩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道路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从办公室秘书、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研究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近30多年来,他攻克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课题,在思维发生学和认识论方面更是颇有建树,学术成绩卓著。专著有《思维发生学》、《诡辩论》及《认识的另一半:非理性认识论研究》,合著作品《哲学小百科》、《毛泽东方法论导论》、《市场哲学》、《反映论新论》、《中国百科大辞典》等15部,撰写《思维发展心理探源》、《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等200余篇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此外,他还发表了《原始思维的历史地位》等译文6篇,他所发表的文章有46篇被选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奖》、《中国改革成果通报》等10余部国家级大型典籍,75篇被《新华文摘》、《哲学动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性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其传略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等20余部大型权威性辞书和名人传记。

        在张浩捐赠的图书中,记者看到,《思维发生学》出版于1994年(2005年又出了增订版,2010年被收入我国第一套《思维科学丛书》),《诡辩论》出版于1999年。因受瑞士著名学者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的影响,张浩一直对探讨人类思维认识发生和发展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思维发生学》出版发行。该书依据古人类学、古神经生理学、比较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利用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现有资料,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和机制、动物思维、人类思维、语言思维,思维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从而系统地论述了从动物思维到原始人类的思维,从原始思维到文明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用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关于思维的发生先于语言的见解,从而对斯大林提出的、并在我国学术界长期流行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的观点进行了质疑,甚至否定。

        对于张浩的这两部专著,汝信、赵凤歧、刘月生等著名学者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学刊》等报社发志上发表评论,称赞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思维发生学》被当时学术界称为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部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发展问题的专著,填补了这个空白”。而耗时30多年潜心研究,于2010年出版、全书九章连同导论近60万字的大部头力著——《认识的另一半:非理性认识论研究》更是被誉为“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理性认识论的学术专著”。

81岁高龄仍在坚持工作

        对于张浩而言,哲学之路就是他的人生之路。

        在哲学的精神家园里,有着他的满足与不满足:精神上的富足让他感到满足,而学海无涯同时让他感到无法满足。于是,虽已是81岁高龄,可他一直信奉着“真诚正直为人,严谨刻苦治学,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信条。

        这几年,张浩在哲学研究方面大的项目涉足不多,却笔耕不辍,他的生活依然是快乐而忙碌的。

        为了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张浩每天清晨都坚持打太极拳锻炼。平时除了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更多的时候,张浩都在应学术界的朋友之邀写写和专业有关的书评或是序言之类的。他还爱上了书法,没事的时候,就会去老年大学学学书法。别看他已81岁高龄,每次出门,他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自行车,从张浩家到哲学研究所骑自行车需要半个多小时,每次去单位处理一些事情,张浩总是自己骑上自行车就去了。

        对于家乡,张浩内心总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挂念。张浩说,1986年母亲去世,那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回家乡看一看。因为这里还有他的亲人,他的根还扎在这片土地。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