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登录|申请入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晋城新闻

【说年俗】春节:那些代代相传过年习俗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18 22:24:26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直是晋城人的传统心理,春节,对于每一个晋城人而言,都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节日。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的过年时间则拉得更长,一进腊月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一般阴历二十五开始,大人要扫屋、粉墙、贴年画、蒸馒头、炸油糕,从吃喝穿戴到家庭的布置陈设,直至除夕这天过年的准备才算完毕。三十黑来咱不睡觉,吃了扁食吃翻鏊。初一穿新衣戴新帽,就着蒸火放鞭炮。初二前晌是回娘家,闺女女婿起得早。初三、初四踅亲戚,七姑八姨都走到。初五扫完穷圪渣,正月十五闹元宵,不出正月年都不算完。

除夕夜守岁

除夕,俗称“大年”、“年三十”,亦即腊月三十,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春、夏、秋、冬的最后一个节日。

除夕这天,所有的门都要贴上新春对联和门神,院里要架上以桑柴为主的年火,等待初一五更时点燃。年前借别人的东西应在年前送还,一般不可过了年再送。晚上包压岁饺子,先捞两碗献祖宗,然后家人食用。晚饭后将祭神的供品摆放齐整,鞭炮香火准备妥帖。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人们很少睡觉。老年人珍惜时间,不愿意在睡梦中度过最后时刻。青年人情绪活跃,更不睡觉了。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然后交给各人保管,第二天换穿。一家人围坐,或玩耍,或闲谈。然后守岁,等待着新旧年更替时刻的到来。

年三十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所接的天地神和灶神安排寝宫。与此同时,人们还要邀请到列祖列宗及一切已故亲人的灵魂回家共度佳节。民间也有守岁是为老人祈求长寿的说法。此外,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过去晋城人过年还有家家架焰火的习俗,叫“烘真火”。

大年初一拜年

从正月初一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在晋城,民间活动第一项是安神。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燃放开门炮,然后再烧香放鞭祭神。祭祀的同时要点旺火,“旺火”又称“年火”、“烧年柴”,堆于院子正中,就如当今在野地里点燃篝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架年火必须用桑柴和松柏树枝,年柴的大火过后,孩子们要围在年柴火周围烧馍馍,传说大年初一吃了在年火上烤的馍馍不肚疼。

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拜年,这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拜年时,主人都要热情款待,关系近一点的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

春节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如嫁出去的闺女忌在娘家过年。这一天忌扫院子,忌洗衣服(容易扫掉或洗掉财气、运气),忌使针,初一不劳动,特别忌说不吉利的话,凡是“破、死、病、痛、鬼、光、输、穷”等字样严禁出口。除夕晚上,大人们一再叮咛孩子大年初一要特别高兴,不使小性子,大人禁止打骂孩子,家庭主妇要特别小心,别打碎锅碗等等。

陵川民间初一要举行“出行”仪式,家家户户都要套上牲口、敲锣打鼓地到指定地点去迎神接福。阳城民间则称为“接喜神”。高平部分地区初一早晨要先到土地庙烧香,谁占了头炉香,谁运气最好。

初五“破五”接财神

农历正月初五,民间俗称破五,也称送穷日。所谓破五,即从初一开始的禁忌到初五以后则可破除。如初一到初五,所供诸神位前的香,过了初五就不烧了。阳城县有些地方过了初一,分早、中、晚三次焚香。

初五早晨,人们扫去过年时的柴灰炮皮,中午吃顿饺子,表示过年已经结束,初六开始家常饭了。初五是个不吉利日,故禁忌颇多,这一天最禁忌走亲串友,相互拜年。沁水县民间于正月初五送垃圾以取吉利。阳城县润城一带初五这天还要“冲瘟”,意思把一年中的瘟疫、病灾、邪气给冲刷掉图个吉利。活动时设立香案,陈列祭品,有人扮作钟馗,率领鬼卒数名,以一个椭圆形大筛子作为“瘟船”穿绳子后,由四个小鬼抬着,钟馗率领鬼卒在鼓乐伴奏中挨家挨户巡查,驱瘟除疫,人们剪扯身上衣片或头发投入“瘟船”,有小孩的人家还特地把孩子送给“瘟船”另一面的另一个人,叫“过瘟船”,以示消灾祛邪,一年就不会生灾害病了。除各家主动送些烟酒、馍等给这班活动的人员外,扮演鬼卒的人可以取走主家备下的献供馍馍,甚至见什么好吃的都可以任意拿去吃,主人不能制止,意为消灾祛病。

破五节还有接财神的习俗。从前,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前这几天,大多数商家店铺是不开门的。但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人们一年的财运是由财神决定的,所以众多商家店铺抢着在正月初五开市,目的是“发利市”。而且在初四晚上,各商家还要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在阳城县一些地方,初五还有“财神”一说,每逢“破五”,贫民乞丐三五成伙,戴上神灵面具到家户索钱,名之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这个送财团到谁家,主人便需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主家门口或店铺前吵闹不休。

正月初五日还是送穷日,这一天有的地方将破烂衣服扔到墙外,称为送穷鬼,这种习俗晋城地区目前已不多见。

初七“人日”要祈福

其实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晋城民间有“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的说法。意思是说,哪一天属于哪一物种,那一天天气的好坏,决定那一种物种在那一年的兴衰。决定其兴衰的表征是看天气,不是看一整天,只看早晨大约“辰时”天气。如果此一时没有风,天气晴朗,那么这一年里此物种便能够“蕃息安泰”,宜饲养,宜种植。

初七这一天,人们要在夜间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黍米祭祀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阳城县润城地区祭星,夜深人静,用七炷香、七盅水、七盏灯、七碗饭(米饭)焚香点灯,祭祀北斗,祈求福寿财气,纯属个人行为,一般不让人参与,第二天早上便收回所供之物。而在泽州县,初七这日,全家吃人口馍馍(俗称口礼馍馍),一人一个,其中一个包有铜钱,吃到的人预兆全年时运通畅。

正月十五闹元宵

晋城元宵节的民俗文化和全国一样,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是搭灯棚,垒老火,观彩灯烟火,看社火百戏,荡秋千,吃元宵,全民同乐。每年年节后,人们便开始搭灯棚,搭彩楼,糊花灯,请“奶奶”,垒老火,同时进行各种文艺节目的排练。

晋城是中国产煤基地,老火做成诸如大肚弥勒、狮子、猪羊等各种造型,里面添上煤炭,眼耳口鼻等处处可吐火焰,象征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此为火。还有灯,城乡街道都搭起多彩的灯棚,悬挂漂亮的花灯。有的路段全部用布搭的灯棚遮盖,长达几里、十几里不等。机关单位、沿街店铺和居民依旧在门前悬挂起不同造型的花灯,各式灯上都画着山水、花卉、戏剧人物的图案和专供人猜的各种灯谜。在元宵节前,市、县、乡、村都要在重要地方和十字路口搭架各式彩门楼,把城镇和乡村妆点成灯的世界,花的海洋。

晋城的元宵节一般为十四至十六三天,重点体现一个“闹”字,集中表现为民间社火的表演。不仅在村里表演,还要在邻近村庄互相串村表演。不仅在乡下表演,还要集中在县城和重要集镇表演。白天多在广场进行,各队轮流上场,带有竞赛性质或者上街游行。晚上则要沿街表演,每隔一段距离就是一个表演场地,在哪个单位门前表演,哪个单位都要热情接待,赠送烟酒、蒸饼和蜡烛等礼品。这时的晋城到处锣鼓喧天,群众拥街塞巷,挤得水泄不通。特别是市区和各县的公园、广场的烟火,五彩缤纷,令观众眼花缭乱。

在广大乡村,还要在灯棚下请出“奶奶”,烧香敬神,有小孩的要给“奶奶”挂灯。晋城民间还有正月十五新婚妇女在奶奶庙内偷吃供食,来年可生个胖娃娃之习。还有荡秋千的习惯,一直架到过了二月二,除一般的秋千外,还有纺花秋、车轮秋、猴秋等,成了青年男女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民间不放烟火,农民可以“放锅花”、“打铁花”,这更是高平圪卢锅(补锅匠)手艺人的拿手好戏,也为节日平添了热闹。

正月十六,晋城地区民间还有“出游”的习惯,据说可以消灾除病。

责任编辑:贾庆丽
Copyright @ 2010 - 2014 www.bjjcsh.org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0000000号-0
版权所有:北京晋城企业商会